“我知道了,就这样吧……保留三万精兵。”
其余人放回民间,授田为民。虽然有了田地不会去给人庸耕,但好歹也新开了地,能弥补一些赋税上的损失。
这事可真叫人头疼,梁国这地理位置,这人口,就算是刘邦都想躺平了:争雄无望啊。不管项羽还是韩信,谁想扩充势力都会先拿他开刀。他打得过哪个?
唔,结好一方呢?似乎只能结好项羽了……但直觉又提醒着刘邦,齐国很不一样,未来的天下雄主,更可能是韩氏。
他要不要因为与韩信的那些怨仇,跳到他不看好的项氏船上?还是拼着自己以后遭殃,跟紧了韩氏,尽量保全家族呢?
这两难的问题,直到刘氏宗族到了如今作为都城的睢阳,刘邦都没有作出决定。
他如今已有三子一女,与记忆中的那一世不太一样。
他还是娶了吕雉,因为他挺认可吕雉的韧劲,他这种经历,没个这样的妻子恐怕也很麻烦。而他年纪太大,不想自己死的时候嫡子年纪太小,所以这回娶妻后可努力了,甚至不顾闲言碎语,把原本应该留在家中侍候老人的妻子带到沛县,只要有精力就去同房,让吕雉很快就怀上了一胎。
运气不错,这次提前出生的孩子是个儿子,刘邦本来想换个名字,但最后还是用了曾经那个不太满意的儿子的名:刘盈。
吕雉后来又生了一子一女,大概是因为这个,她倒是比刘邦记忆中更与他亲近,大概是觉得刘邦与她相亲的缘故吧。还有那个戚家送来的女儿,刘邦看着她就生气,就想原来的戚夫人,根本没心情宠幸,结果别的姬妾也没怀孕,倒是搞得他好像特别重视原配似的。
吕雉的心情便极好,进王宫第一天刘邦来问过之后就没跟她同房也不生气。
刘邦隔了几天去见她的时候,她正和妹妹吕媭笑吟吟地吃着甜品,见他来了,两人起身见礼,吕雉吩咐宫女去再盛一碗给刘邦。
刘邦低头看碗里,有点嫌弃:“什么东西,看着粘糊糊的。”
“是桑耳,出发时沛县令送的,路中没顾得上,收拾了两天安顿下来,我便说泡了尝尝。可巧,妹妹来了,你也来了。”吕雉用小勺又舀了一勺送到口中,陶醉地抿入喉,用眼神催促刘邦也尝尝。
刘邦也尝了一口,出乎意料,糯糯的口感还挺不错。吕媭也笑道:“听说桑耳能养颜,阿姊再分我一点好不好?”
吕雉大方道:“你拿一半去。沛县令说这东西贵是贵,以后也不是买不到。”
接着两人又说起齐国新出的美食,什么核桃酪,花生糖之类,刘邦听得无趣,招呼了一声让吕媭随意,自己走了。
他叫来萧何,赐了他一些桑耳,又问他桑耳是什么。
“桑耳?只听说是桑木上生的菌子,恐怕要问医官才知道。”
于是又召医官,得知此物润肺滋阴,于人极有好处,只是也极为稀少。“不过如今齐国不知用了何法,竟能以人力种植,虽卖得贵,但也能买到。”
刘邦打发医官下去,托着腮想,大概凡是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没有韩氏不能种的吧。所以原来他所经的那一世,韩川到底是怎么没的?
---------------------------------------------
就在刘邦琢磨韩川的时候,他的起家之地沛县也正忙。
刘邦自己的家小亲族,还有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这等重臣的家人第一批迁去了梁国,但还有些元从官位不高,其亲族有些犹豫要不要迁离家乡,一商量就拖延下来。便是重臣的族人也不是都走的,哪怕决定搬了,也不舍贱价急抛家里的产业,总要把家产处理了,优先让不准备搬迁的族人买去。于是至今仍陆陆续续有人在搬家离开。
曹参的近支早就随着刘太公和吕氏一家一起去了梁国,但他家在沛县族亲众多,还没有走尽。今日又有几家搬箱挪柜的出发,引得不少人看热闹。
这支车队行在乡间也是极为少见的,田间农夫也同样回首目送,有的还感叹:“又走了几家。泗水亭那个刘季可真是出息了。”
有知道旧事的老人便讲起了古:“他刘氏啊,以前就是魏国的士大夫,来我们这里做县令才留下。”
水边洗衣的女子也起身眺望,却一起去看她们中的一人,有交好的还去捣了她一下:“毛真,你怎么不跟着走,做梁王的夫人,享福去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