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如始皇帝般不辞辛劳处理天下各处大事的皇帝其实在哪一朝都是少数派。
若是李斯这番思考找个未来人攀谈,一定会赢得对方赞同。因为这例子可太多啦!秦朝没后续就不用来举例了,还有个典型的明朝。朱元璋也是个强人,年纪老大了还那么勤政,君主□□进一步加强,丞相都没啦。
但是有啥用,背不住皇城里出生的后代子孙长懒骨啊。
我是来当皇帝的,我生下来就是龙子凤孙,我干嘛要把自己累成老黄牛?
所以没了丞相,确实也足够集权了,但是皇帝仍然需要人来分担政务,所以有了内阁,一个丞相变成了几个阁老……
连宦官都分到了权力,给皇帝先把奏折看一遍挑一遍。你开国皇帝再强悍有什么用,儿子都未必能管到,更何况孙辈。
李斯现在不知道这些未来的故事,所以反省也就是到此为止,更多的考虑现在。
他文中所言考举,却是不需推荐,只要身家清白就能参加。也非地方官员单独考试,而是如现在的工坊一样,官府出一份试题,应试者一起答题,择优录取。
这已经和韩信在天书中所读到过的考举制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李斯是怎么想到的?
只有韩武知道那些异人来自未来,韩川夫妻和韩信都真的以为他们只是树下翁的弟子,受师命与他们一家在世间推行树下翁的学说。所以韩信一直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们只在技术方面用功,不肯在军国大事上插手。这些年,除了帮忙弄出一部还需要补充的齐律之外,他们对其他都闭口不谈。
像这考举制,也是他看了天书后一直在琢磨的事情,却不是异人们提出的。现在李斯倒是提出来了,怎不叫他惊异莫名呢。
李斯入宫以来绷紧的心弦松开了,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臣不过是见齐国制度,略有所思,略有所得。”他以臣自称,从容答对,“臣蒙君上相救,得以脱身,不知如何报答,见齐国常召人为教,便携二子从教。起初,臣只觉奇怪,市井小民,乡间农夫,为何对识字习数如此热衷,询问之下方知如今官府办的工坊薪俸极高,入坊却要考核。数张试卷,以考核成绩择优而取。于此,臣便觉出君上深意。”
深意?我怎么不知道我有什么深意?韩信茫然。
事实上工坊是那些异人们在办,他们好像也没什么深意,江涵跟他聊天时抱怨过,说工人也得有文化,不然教都教不会,跟弱智似的。简单的作坊还好,像铁官和机械厂这种地方,不先学点东西在肚子里,进去肯定会出事故,一个不好就是大事故。
他说的那些大事故把韩信都听得毛骨悚然,什么钢水浇下来把人都给融了,什么人爬进炉子检修外面却点火了,什么不按操作手册做事整个人卷进机器里碎了。
这都什么恐怖故事!
必须考试才能进!
李斯竟然由此就想到了考举制吗?
他没想到,其实未来人们也没想到。虽然有专门的智囊组,但智囊组也不会考虑所有的细节,更不是每个举动都有深意。他们只是把自己习惯的做法引入到这个时代,又不是军国大事,工厂招工的标准而已,谁也没多想。不然呢,难道招工不考试,看人情进还是看人长得好看不好看进么。
过于自然以至于啥也没想。
智囊组倒确实是有别的目的,那也不过是为了引导整个社会向学的风气而已。
但看在这个时代土生土长,又曾经为一国之相的李斯眼中就不一样了,这分明就是施行国策前的试验啊!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小民识字的热情。尽管一千个人里可能也就一百个人能坚持,一百个人里可能最多也只有十个人能学下去,但官吏本来就是万中选一,不愁没人。
等考举正式实行,知道学会读写和算术就有机会做小吏,哪怕是最低层的小吏,那种学习的热情还会迎来更大的爆发。
再加上建立学校,收拢幼童进行专门教育,结合工坊的考试制度,李斯观察了半年,才有了这篇《谏考举书》。
其实他不是为了建议考举,他认为这是齐国上层已经决定好的事情,不需要他多言。他只是通过这篇上书,让齐王知道自己还有眼光和能力,他还能为齐王效力。而且他还有自信,齐王需要他。
改革向来是最难的事情,齐国如今让上下一致无甚反对,已经是个奇迹了,这多亏了翻了数倍的粮食收成,和利润巨大的各种新奇物产。但是,一步一步的变革,协调其中利益,让从旧日生活中长成的人们和既得利益者明白并接受这一切,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