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算了算, 郦食其投奔的是项梁, 张良虽与他相契, 但其实还是投的项梁。他现在没事也在复盘, 要是他没走记忆中的老路, 有没有机会在别的地方起家成一方势力呢?
但算来算去也不成。他的根底就在沛县,要是把戍卒刑徒带远了再在路上反, 风险大得离谱。他不在的时候,沛县的班底怕不就要被沛县令给接手了。
毕竟萧何跟曹参当时都畏缩了,不敢为首,沛县令要不是想杀他反被杀,那也是一路义军来着。刘邦就算再来一回,也不会放着经营已久的人脉跟好兄弟不要,跑去外地跟一群不熟的徒役造反起事。更何况这个时候复盘可以看出来,各地皆有主人,他既不是韩信的对手,拿不下燕国与齐国;又没有陈胜首义的名号,不能与武臣争夺;更没有赵王的旗号,不能在武臣之后占据赵地。
在老家起兵,就是他最合适的道路了。
但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有了韩信横插一脚,救下项梁,几乎就注定他没法占据关中了。项梁的声望和心性不是项羽能比的,项梁面对的齐国更不是他记忆中的田氏齐国。刘邦可不相信他会放弃关中,非得回彭城那地方称王,然后跟当下最强大的齐国打生打死。
“时也运也,乃公这回不走运,不过怎么也得争取个好地方弄个王做做。”他心里嘀咕着,下车进了张良的府中。
张良这时正在屋中看信,信是昨天到的,他昨晚看了一晚上,今天还在看。与其说看,不如说是在沉思。
这是女儿写给他的信,信中问父亲安,提了提自己的近况,钜鹿的战事,然后才说起正事。
他这个女儿啊……张良浮现出无奈但又有点自豪的微笑,心情复杂得自己都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
儿子小得还不知道会不会夭折,无论如何,他这个年纪了,有个这样聪慧解事的女儿,总不是件坏事吧。至不济,若他有所不幸,还有这个女儿能支撑门户。
他目光再次落在信上,张泽若在信中也没说什么别的,只是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看法写在信里,请父亲指正。
在这之后,她忧心忡忡地问父亲,陈王首义,天下纷乱之后历经一波杀戮,有资格称王的诸侯十不存一。现在自己起事称王还没被秦军所灭的,只有齐、楚、赵、韩四国。赵国与韩国都是依附齐楚才得以存续的弱小诸侯,真正有资格相争的只有齐与楚。有了始皇帝统一天下在前,项氏和韩氏还愿意与别人共分天下吗?为了与齐国抗衡,项梁真的不会将将最弱小的韩国给吞并了吗?
韩国当然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不是自己打下的颍川,也不是自己组建的军队,没有齐或楚的认可,韩国轻易就会被废除。
但自己拉起队伍,还在灭秦之战中立有功劳的豪杰到底还是有几个的。比如巨野泽的彭越,在定陶之战后也出兵帮着楚国把魏地清理了一遍,钜鹿之战前还自告奋勇地帮着齐国运送补给。
跟随陈胜起义的吕臣,在陈胜败亡后,以苍头军的名义为陈胜报仇,现在虽然加入了楚军,但手下的人马也是独立的,还有了替陈王报仇的大义名份,继承了陈王的声望和嫡系,同样算得上是一位豪杰。
再有英布,尽管也是楚将,但他亦是自己拉起兵马造反的人,他听从楚国号令不假,自己手下那些兵马看得可是极牢,自己补充兵卒任用亲信,绝不让人插手。他也得算一个。
当然,沛公必须也得算一个。
还有吴芮,地方是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功绩,但人家还是第一个造反的秦吏呢,身为吴王之后,本身在当地就有威望,英布又是他女婿。
这些豪杰各有势力,虽然没有称王,但却有着分封为王的资本。
张泽若在信中说,如果项梁担心齐国的攻打,那么劝说项梁在关中与齐国之间分封诸王,建立缓冲,或许是个可行的办法。尤其是韩王、沛公、英布、吕臣,现在都是楚国臣子,一直在与项氏并肩作战。分封为王之后,自然会更偏向于楚国。
齐国若是开战,不能以其为盟友,就要先灭其国。其他诸侯唇亡齿寒,自是会联合抗齐。
最重要的是,连秦始皇都没有彻底收服六国,楚国入主关中,又怎么敢说能将函谷关外的人力物力真正利用起来呢?与其白占着土地与人口无法利用,不如将这些其实没有办法控制的土地分封给诸侯,以使他们成为齐楚之间的缓冲,也利用诸侯的治理来稳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