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于种植上,确有点石成金之术。这虫蜡与蜜蜡也有不同,蜜蜡性软,只能制成粗短的形状;而白色的虫蜡可以制成长长的管状物,相较于蜜蜡更方便使用。按韩氏的法子制成的蜡烛,中有灯芯,以三股棉线绞成一股,随着燃烧而散开,不需去剪。
而大河以南广泛分布的乌桕树也有大用。制蜡需油脂,要用猪油牛油之类未免太贵。虽说富贵之家也不在乎这点钱,甚至会有意追逐贵价物以抬身份。但动物油脂产量有限,再提价又能提多少,这毕竟只是个蜡烛。且工艺若是做得有差,蜡烛点起来还可能会有腥气,殊为不雅。
乌桕子的外皮能榨油,却是正好合用。这样制成的蜡烛,非但没有因为取材便宜而不堪使用,相反,乌桕油虫蜡烛更加坚固耐烧又明亮,且不易淋下烛泪。外皮榨过油后,种仁也不用丢弃,榨出的油可以直接点作油灯。虽说卖得便宜,但作为搭头,这不是白来的钱么?
蜡烛比油灯明亮,没有难闻的气味,也没有必须在灯具上百般设计才能避免的油烟,据说咸阳宫中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了。匠人也在打造更适合使用蜡烛的灯来取代宫中旧日的油灯。管亢有点羡慕,不过他也在督促家中匠人研制,在蜡上加上香料等材料,等调制好了,相信能在那些贵人们中间卖出更高的价格。
这桩生意眼下只岭南、东海郡、沛县、辽西郡以及管氏和刀氏在做,看着似乎也不少,但抵不住愿意买蜡烛的人太多。就说管氏自家吧,他晚间不管是做正事还是以歌舞自娱,总不能就点一支蜡烛,那是何等的小家子气!
一晚上光是他自己屋里也得点上二十根左右。他家的家风算是比较节俭的,没用完的残烛会被拿去给下仆们使用。巡夜打更,新制的灯笼插上残烛正好能用尽。真正的豪门大户可不会吝惜这点消耗,今晚的残烛绝不会出现在明晚的烛台。
这又是一门细水长流,在初期甚至有暴利的生意啊。
管亢想着这两年来自己的艰难,如今的收获,一时间志得意满,一筷子把面前的蒜瓣抄起来,整个塞进了嘴里用力咀嚼,满满的蒜味便充斥在了口腔中。管申吸了口气,也跟着夹了一个送入口中咀嚼,好容易咽下去,带着点痛苦地道:“大兄,这蒜难道非得这么吃吗?你确信小韩郡守也这么吃?”
这东西据说是南越的韩郡守从关中带出来种的,被小韩郡守引入辽西,又被像他大兄一样的商人带到齐地。与过去吃的野蒜相比,它没那么辣,细品甚至还有点甜,不像野蒜头完全没法直接吃。
但即使如此,这种大蒜也呛得他受不了,那种特殊的味道比野蒜还浓郁,吃完必要先漱口再含香料压一压,不然一张嘴把人臭个跟头。吃完了绝不能跟人谈生意,只能在家无事时食用了。
偏他大兄喜爱,到他这里用饭必有一个大蒜等着。
管亢斜了他一眼,不满道:“这是小韩郡守所荐,道是能防病,我吃了半年,果然身体健壮,一次也不曾生病,当真是好。”
分给他吃,还不领情?
“是,是。”
管申哪里敢回嘴,连连附和,并赶紧又塞了一瓣到嘴里嚼,只在心里腹诽:“大兄你半年不生病是保养得好,跟这玩意有什么关系?”
只是大兄如今对韩氏的农学造诣已经五体投地,不要说这什么大蒜,就是韩郡守说要种石头,大兄也肯定会运石头回来往地里种,他还是别触霉头了。
由北至南,凡是能种茶的地方,不管是官吏还是大族,都疯了一样开始采野茶,栽培茶树,就连官府都新设了茶典,把归于天子的山林查点了一遍,将茶务独立出来。除了种茶采茶之外,还拿着韩氏的茶书制作茶砖。
据说蒙将军一边驱逐匈奴,把匈奴杀得人头滚滚,一边还在想办法把汉中新制的茶砖卖给匈奴。匈奴也想要茶,但他们现在跟东胡买,东胡人加价卖给他们,更乐意从辽西郡买茶了。蒙将军就很不高兴,决心再挑几个不长眼,不跟他买茶的匈奴部落杀一杀,叫他们乖乖来做生意。
与此同时,韩川所著的种茶书与制茶书也一书难求,四处传抄,要不是管亢真正有眼力跑得快,早早投靠,让韩信真记得他这个人,给他送来两本,他就是种了茶也只能赚个卖茶叶的钱了。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那边尚不知如何,辽西郡与东胡的生意往来就越发频繁了起来,而一些人的贪婪也越来越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