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那么多种子,他自己到处挖了不少现成的回来移栽,没有都成活下来,但反正也没花钱。不是他手脚快,挖都挖不到,没多久大家就都开始种树了。
张良突然想起来下邳的郊外似乎也多了不少这种树,他不怎么在意农事,路过时虽有点奇怪,但下意识当成是野外自长的树了。
“淮阴韩公。”他咀嚼着这个称呼,不由赞叹,“不明所以,不知所为,两年不知其用,民犹从之。韩公之能,良算是知道了。”
钟离眜想了想他话中之意,点头道:“韩公的能耐,我们自然信服。”
是因为学着韩川耕种的人都尝到了甜头,事事观望的谨慎人总落后别人一步,所以就算种了两年的树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但大家还是相信迟早会有好处。这就是韩川如今在东海郡的信用。钟离眜是东海人,他当然知道。但他与张良目光一碰,心里隐隐明白,这位张先生恐怕不仅是这个意思,他们读书人就是心眼多,他只装着不懂就是了。
韩武等三人虽然玩的时候多,干正事的时间少,但正事还是放在心上的。韩武还拿了个纸张缝起来的小册子,拿炭笔在上面写好的条目上打勾。林芦让他来看看桢木的长势和数量,给了些标准和要求,他查完一项勾一项,全完成了才招呼钟离眜回家。
张良自己有车马,随之一同去了桃溪里。他原本想向宋羊打听韩氏招到什么样的门客跟随韩信去辽西,现在见了这个钟离眜,有武艺又好学,粗豪细心兼而有之,看来不需要他另外向韩川推荐人选了。
第65章 三杰聚首
韩川正在家, 见张良来访,便请入相见。
这时他才觉得自家懒得搬地方的行为好像有点不太合适,这农家小院实在不是待客之处。要不是空屋还算多, 他前几天回来整理出一间待客, 现在怕不是要将这位看着就不凡的先生请到家人平时吃饭的地方坐了。
“毕竟我父子都做了郡守, 家中以后不仅是乡邻来往, 还是要新建宅院才行。”他心里想着,有些不好意思地请张良落座。
张良面前摆了蜜水,韩川回家自然要带上特产分送, 张良饮了一口,赞道:“养蜂之术早有听闻, 但郡守在桂林县所得蜂蜜之多, 应该远胜往日之法。听闻连蜂蜡都能供应咸阳宫中使用了?”
“哈哈,子房见微知著,猜得到养蜂之法有所改进。不过这也是因为百越地处南方,便是冬季也温暖如春,长年花开, 才有这许多出产。”
顺着这个话题, 两人又聊了一阵桂林县的出产, 韩川说得兴起,不知不觉把接下来的设想也说了一些:“再往南有连绵群山实不易行, 但走海路过去, 能直达一处河口平原, 实乃肥沃之地。如今桂林县种稻一年两收, 冬季种下红花草肥田养蜂, 而到了更往南的地方,足可一年三熟。”
说到这, 他不由叹道:“今年的麦已经种下了,我从桂林县回淮阴,一路看着天时像是不太好,今年的米价又要贵。秦虽大,肥沃宜农之地不过数处,那一方平原听夷人指划,也约有三分之一关中的大小。若是开发出来,一旦遇着天灾,便可运米回来活人——我已经托相熟的商人去齐地买船造船,就不知什么时候能到了。”
再开发出来也得很长时间,但总得有个开始,韩川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他始终有自知之明,自己只是侥幸得到树下翁的传授,本身并不是什么特别出色的人物,不说别的,就是陆续来到身边的同门们就远远超过他。只不知为什么他们都不肯出仕,或许都是和树下翁一样的仙人吧,假借身份入世,却不能为官。
那么像他这样的人,这一世能将南方开发出来,纳入国土,教化夷人,就已经很好了。再多的事……他觉得两个儿子都很厉害,将来肯定比他强。
张良在相谈中也听出来了,韩川没什么野心,甚至都没想在郡守的位置上再进一步,或者调任到更好的地方,而是有安心扎根在百越之地一辈子的想法,这让他略略有些失望,不过他没有流露出来,引着韩川又聊起了百越三郡的民生问题。韩川只觉得张良虽不是树下翁弟子,却也见识不凡,便想起一事来。
“我在桂林县还制了些茶,只怕别人吃不惯,子房可能为我尝试一番?”
张良欣然应允,韩川果然取了茶叶,亲自注水,请张良品鉴。张良啜了一小口,入口是苦的,但咽下后又有回甘,难得的是细品之下有一股少见的香气,令他不禁又饮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