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武他们是借着帮宋羊的妻子送东西跑出来玩的,有那名赶车的壮汉保护,林芦也很放心。把东西给宋羊送到官舍之后,韩武又跑去拉张良的手,仰头道:“我们再去看看树就回去了,先生和我们一起走吗?”
“也好。不知要看什么树呢?”张良柔和地应着。
“那边坡上的。”韩武指着,放开手意气风发地一振臂,高呼,“谁先跑到谁赢,冲啊!”
几个男孩撒丫子就跑,张良当然不能够提着袍子跟在后面撵,所以缓步而行,跟那护送他们的壮士聊天。
那人还是个读过书粗识文字的,对张良也很客气,再加上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一一如实说了。
原来他是本郡的朐县伊庐乡之人,姓钟离,名眜,早年也是个游侠儿,所以家乡归秦之后在家总不能安心,这次听说淮阴韩公的长子要去辽西做郡守,韩公想为他找些家乡人保护照顾,他立刻收拾行李就来了,第一批到,并且顺利得到认可,成为韩信的食客。
只不过韩信先去咸阳得了新官职,才有假回家,至今还没到呢。要是像过去张氏这样讲究的人家,会尊而重之的请他在家先住下,一应供奉齐全,等韩信回来后主宾相见,再为韩信卖命。
现在的韩家呢,林芦都没搬进城,还是住着原来的农家小院,天天在地里转悠,基本上不懂这一套流程。既然韩信没回来,而这位壮士前来投奔,那她就很自然的请钟离眜帮她看着点越来越活泼好动的小儿子了。
啊,这有问题吗?在林芦看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呀!桃溪里的游侠儿梁高,平时就是这样给她帮忙的嘛。
好在钟离眜也不讲究这个,带孩子带得还挺高兴的,跟张良夸赞:“以前只听闻淮阴韩氏是农学大家,后来隐隐听说小韩郡守擅兵法,也只当是去咸阳学的。没想到兵法才是韩氏家传的学问,阿武也背了许多,又教我背记,说是我以后跟着他阿兄,小韩郡守最爱教人兵法,若是学不好便要生气。我既是要跟随小韩郡守,不如早点学,我少挨几句教训,小韩郡守也能少生点气。”
张豚他们已经到了坡上在查看树木,听到他们说着话过来,在最近处的张豚大声作证,学不好的话韩信真要生气的,还会拿小树枝抽人呢。抽他们就算了,钟离叔这么大的人了,被阿信用小树枝抽了多丢人呐!
韩信丝毫不知道他们在家跟食客面前败坏自己名声,钟离眜是全当成真的了。不过他当然不会退缩,这年头不甘心在家安心种田,出来想作一番事业的人,哪个会是简单的,他本来也读过书,更不怵学习了。
再说虽然如今纸书渐渐代替了竹简,但民间又哪来那么多人专门将竹简抄录下来流传呢。各种经典更是被当作传家的宝物,除儿孙和极少的入门弟子之外,秘不示人。
韩家居然愿意把自己家传的兵书教人,钟离眜现在就是当不成门客,打杂也愿意留下来了,带孩子玩算个啥。
更何况韩家待人有另类的尊重,韩武对一应尊称都嫌麻烦,除了官面来往,平时都让他直接呼名即可,天天钟离叔前钟离叔后的,让他想起自己家小儿子来了,正跟韩武差不多大呢,而他的长子,也正跟韩信岁数相仿。可惜自家孩子没人家聪明,只能自己这个作父亲的多努力,希望能跟随郡守,给孩子们挣下一份家业了。
他们已经到了韩武等人冲过来的山坡,也没看清是谁抢了第一,就见三人散开去看山上种的树了。张良也是才发现,坡上这些树不是杂乱生的,而是一丛丛被人整齐种好的灌木。
这是很常见的桢木,到处都生得有,又不结能裹腹的果子,怎么就被特意种在这山坡上了。张良举目四望,愕然发现目力所及竟然都种满了。
“种桢木有何用?”他不禁发问。
韩武也跑回来了,抹了抹额头叫了起来:“阿父只说找个没用的山坡种一些,怎么我看不相干的人家全都种上了。”
钟离眜嘿然一笑:“我在家时也种了。先是县丞种了,后来大家听说是是淮阴韩公让人种树,生怕落后,都抢着先种上。这两年时间,也都长成了,就看韩公要如何安排了。”
他家的地没几亩好田,坡地多,反正现在种的红薯也够吃饱,多种两亩这种山坡上的烂地也增加不了多少收成,他一听说淮阴韩公让人种桢木,立刻就空了坡地种了几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