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下蹦起来,“我跟阿父学农的!”
“那你今天都奏对了。”
“我……我是被陛下问了,我不能不答!”
“真的啊?”刘季故作诧异地挑起了眉毛,又故作忧愁之色,“那怎么办呢,要是你说得应验了,陛下以后肯定叫你带兵。”
一下说得韩信没了主意,转头找自己的主心骨,抱住韩川的胳膊眼泪汪汪:“阿父,我跟你学农的,我给你写农书,我要继承家学。”
“学农学农。”韩川满口子答应,一个劲向刘季使眼色,示意他别逗了,再逗要哭了。他现在先哄着儿子,反正等韩信长大成年,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幼稚了。
韩信也就在这样的自我纠结中,继续着读书的生涯,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次让天子不悦了,又或是真的忙了起来,皇帝没再叫他去旁听。
不久后,嬴政也不在咸阳了,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巡游,去往东方郡县,封禅泰山。虽说中途有些令人不悦的意外,但回来之后,他得到了南方的战报,一路军顺利攻下东瓯和闽越地区,定为闽中郡,秦国的疆域再次扩大,令他有了少许的满足。
而在他出巡之前,韩川莫名其妙地被丞相李斯叫去几次,问了些律法的相关问题。
却不知李斯事后回禀了皇帝:“韩川此人只擅农事,虽不能称愚笨,但亦不过中人之资。”
嬴政自己已经有数,不过是叫李斯再确定一二。虽然对韩川的才能有些遗憾,但其实这才是他所想要的。他很看好韩信,但一个或许能用来制衡王氏与蒙氏的年轻将军,最好就不要有一个能在朝堂中举足轻重的权臣父亲了。
其实韩川虽然确实没有多少政治上的才能,但也比李斯委婉向始皇表达的“庸人”之资强的。只不过他不敢说,他是天书看多了,对秦律很有些大不敬的想法,哪敢在李斯面前乱说话啊,死死管着嘴的结果,就是李斯深深觉得他实在是个笨蛋、朽木、不可造就,没他儿子半分灵气,还是种田去吧。
韩信自由读书偶尔被叫去旁听的日子也结束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次问对让皇帝很不满意,现在他让王贲教韩信兵法,让李斯教韩信律法。
王贲没多久就带着一种自我怀疑回禀:“臣已经没什么可教他的了。”
嬴政倒也不觉得奇怪。他自己虽然没有神童之名但也十分早慧,更觉得自己功德盖过三皇五帝,一统天下之后出现这样的人物来辅佐正是天经地义,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至于在南征一事上说得不合他意,那也没什么,有人性格谨慎,有人擅于奇袭。就算是成名的将领,在军事上的意见也会不一样。
他这个皇帝是做什么的,正是要挑选合适的人,去为他做事的。
李斯那边却有点头疼。他晓得陛下是想栽培这个小神童,这孩子也确实领悟力不错,学得很快,但显然学起来有点敷衍了事。一问都明白,一考全都懂,就是心思不在这上面。
嬴政听到他的禀报后不由大笑:“此子年尚幼,丞相包容一二。听闻他在家中学武亦是如此,淮阴县尉至今恨恨。”
只是大秦如今已经一统天下,南征之后,无非还有匈奴需要打发,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武安君白起再世,也没有什么可以发挥才能的地方了,只能镇守一方。所以嬴政打发韩信去学一学律,看看这聪明是不是只用在了兵法上,若是学得好,也不是以后非得从军不可。
出将入相,本来就是这个时代常有的事情。韩信知兵,又向父亲学农,在地方上为郡守也不是不行。
不过看下来,人是聪明,学别的可没什么心思,有点可惜。
却也不知,韩信学了回去,跟父亲学舌,倒是让韩川更对法家退避三尺了。
无他,韩川原只是觉得法家与天书所载史事中的弱民愚民之策相似,现在听了儿子转述,法家如今掌权的丞相李斯亲授《商君书》、《韩非子》,更是觉得这都是小事了。
可怕的是法家以君主之意为己意,便是律法也能随君王之意更改。现在是天纵英明的皇帝政在位尚不觉得如何,韩川从楚人变为秦人,由乱世人而为帝国一小臣,其实是享受到大秦好处的。
他先前甚至觉得,虽然小民仍是辛苦,但比战国乱世总还是好些的,日子也算过得。他从天书中学来的种种,在楚国可别想这么顺利的传遍天下。那个时候他只想尽自己一份力,先顾好自家,然后学愚公移山,子孙相继,叫两个孩子继承天书,一代代的传之于天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