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那里,未必没有她提前触发的事件和对话,比如葛茵那次。但齐默的这种触发,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现在想起来,那种触发的时候,自己的感受也像是一种闪回,只不过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于未来。
她以为这样的感受,只是因为她揣摩了齐默太久,把他的话记得太深刻,以至于他的每一封信,每一条短信,甚至于见面时的每一句话,都能记诵。
但现在想起来,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柯木的结论也许是对的:齐默是关键人物。不是对于她的,而是对于这个循环的。
不管柯木是出于什么夏沙不知道的理由达成了这个结论,齐默存在的理由都是客观的。
需要从齐默的那间教室里,去找到一些她记忆抽屉里更多的东西。
夏沙这样想着,抬头看了一眼碧蓝的天上大朵的云。远望的视角被旁边住校生的宿舍遮住了一半,只有向上的天空,呈现出一种画井观天的单纯。
这个视角,真是狭窄啊。
想起上一次和齐默的对话,还是运动会那天在 KFC 里密集输出。要在这样的前情中,再和他恢复好好谈话的关系,对她来讲实在是有些挑战。
柯木和齐默,身上有答案的两人,都那样让人头疼。
不过,还好。此时的她,并没有觉得特别焦躁。她性格里有笃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那一面,这个人生哲里因为物理原理的加持而显得更加有说服力。车到山前未必有路,但船到桥头却一定会直。她只要像一叶扁舟一样,等着水的作用力在时机到来的作用在她身上,就会找到那个笔直的通过方向。
回想起她笃信这个道理的起点,还是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她因为录取通知书迟迟没有寄到而显得有些焦躁。并不是对录取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只是其他同学的录取通知书都到了,努力了三年之后,终于有一纸确认,他们的人生可以前往下一个阶段。那种大石最终落地的感觉,她实在是很想要拥有。
说起来,高考结束的节点好像被拉得很长。真正结束的节点在哪里呢?是在高考完的那天,还是在估分填完志愿的那天?再这样想,节点还有很多,自己的分数出来,各个学校的招生分数线出来,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排名,这些都还不够,要在最后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她才能切切实实地确证,自己的高三,真的结束了。
她的那个夏天,因为失望、煎熬和等待,过得混沌而漫长。没有太多的享乐,就灰扑扑地去到了人生的下一站。回头想起来,高三这个她人生中的高光时段,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离场。
但她还是记得,还在等录取通知书的某一天,她和父亲去外面办事,车停在小城里她最喜欢的一段绿茵路上,是一段拱形的路,有着舒缓的上坡和下坡,在坡的两边,密密地植满了梧桐树。正值盛夏,梧桐叶绿得鲜翠可爱,树冠连在一起,连缀成为一整片长而宽的的翡翠色的阴凉地带。只要从这里经过,就会莫名把心静下来。
当时她习惯性地说了一句:“录取通知书怎么还没来?老是不来,我都没有办法安心准备下面的事。”一向不怎么管她学习的父亲,说了一句让她记忆深刻的话:“人生中的很多事,只能等待。除了等待,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时间到了,结果自然会发生。你所要做的,就是让你等待的时间好过一点。”
何况,这一次的时间,根本说不上等待,而是有太多的事可以做。
于是,在夏沙的忙碌中,并没有刻意制造和齐默见面的机会。但事实证明,等待是有用的。在两个班距离如此近的情况下,夏沙还没有琢磨出什么方案,就猝不及防地迎来了和齐默恢复交往的契机。
第68章 68.丢失的信
再和齐默说上话,已经是十一月,天气真正冷下来的时候。
周考零零碎碎地考了几次,在准备半期考试前。这个月没有月考,用半期考试来代替,算是上学期至今为止他们面对的最大的一次考试。
虽然考试时间和改卷方式都和月考没有区别,但同学样还是肉眼可见地紧张起来。而对夏沙来讲,半期考对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因为高一到高三的知识点已经上得差不多,从这次考试开始,他们将会把政史地统成文科大综合来考,之后不再会有单独的历史考试。也就是说,发生她抢卷事件的历史考试的背景,已经完完全全地度过了。
上午第二节 课前,数学课代表提醒大家等下老师要讲《千锤百炼》。这是一本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全解》《优化》《教测》等众多辅导书里显得名字尤其独树一致的书,它里面的题和它的名字一样,并不是平时大家主要会做的类型。按季晨的说法,他更喜欢《精编》,题出的很有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