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老臣拙见,东女军虽然势大,但想吞并整个齐国,实属无稽之谈。”
“臣附议,东女国虽强盛,根基薄浅,我军只需严防即可。”
数不胜数的此类话一出来,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不过几个年头,齐国的朝堂之中,竟是些酒囊饭袋、溜须拍马之人。
老文官心下叹气,上前奏道:
“防?东女军手持利器,齐军赤手空拳。一旦开战,兵力不足,只有抓丁入伍,百姓四处逃散,此乃昏君之道。陛下,此战,东女军是赢在了民心上。”
听到老文官呕心沥血的话,再对比这些只知退缩,却无良计的“忠臣”。
文德帝顿时怒了,心中已经偏向了老文官,这可是辅佐他亲政的太傅,必不会害他。
文德帝一拍龙椅,怒气冲冲道:
“既如此,谁愿带兵出征北门,击退东女军!朕封他膘骑大将军,胜加爵,败诛之,亲族流放。”
朝堂之中,随着文德帝的暴怒,瞬间鸦默雀静,无人出声。
谁敢带兵去应敌,那就是送死,还会成为青史留名的罪人。
第185章 天灾结束
东女国这边, 一封封捷报从战地传来,众位官员喜不自胜。
捷报一摞摞地码成了高高一座小山,东女军出征无一不胜。
中原北方发生战乱的地方基本都被东女军扛着大炮, 开着坦车强行平息。
希维尔带领的军队, 一路南下,顺利将荣亲王的军队全部覆灭, 占据了六大州城。
最大的两个刺头没了, 欲揭竿起义的“义军”也纷纷歇下了苗头,观望金齐两国接下来的动作。
天下纷争的势头就像急刹, 纷纷倒戈, 停滞不前。
金国在连失十三郡三十二镇后,果断派出使臣,送来了“盟约章条”,意欲修和。
与此同时, 齐国文德帝也派出了使臣,来访东女国。
周国作为四巨首之一, 也派出了寥寥几个使臣, 来走一遍过场。
麦子在代邑新修的高层玻璃大楼接待了这些远地而来的使臣。
炎炎的夏日里, 热风一滚接着一滚, 炙烤着整个大地。
齐国使臣, 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 身上穿着一层接着一层的精美锦衣, 闷得各个满头大汗, 脸红耳赤。
即使这样,这些人身上挺得板板正正, 远远就能看到每人都高昂着头踏步过来。
临行之前,文德帝再三交代了他们, 要展现大国的气派,不能失了齐国的气节。
使臣当中,不少人都养尊处贵许久,表现出来的气态更是过尤之而不及。
尤其是进入东女国的边境后,从黎州作为分界线,便大有不同。
东女国的农田开垦得十分广袤,而过了白岭的齐地,那些良田都已经荒废了,更别提荒田沙地,里面寸草不生。
见到这种景象,这些齐国的使臣颇有些不自在,只好心中安慰,等到了这代邑,定不如齐国都城洛阳繁华。
他们齐国的都城可是耗费了百年工艺,皇庭宫室,皆是金石打造。
东女国建国不过两年,听说那代邑的城池不过用来抵御外侵建造而成的,极为粗略。
天下更是传言,东女国的君主至今还歇住在县衙中,整日与泥土打交道。
这些远道而来的使臣不遗余力地在心中诋毁东女国,从而捡起谈判时的自信,来维持他们可笑的尊严。
使臣们刚到达代邑,就看到这巍峨的城门大开,鳞次栉比的商铺,宽敞平整的大道,锃锃发亮的瓦石……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不过是富有了些。
使臣们自我安慰道。
进城以后,这些平头百姓身上皆穿着粗棉布制成的短打。
但是个个都只穿了薄薄的一身,从其面容神色上看,定是为了迎接他们,才翻出了最好的衣裳出来。
要是让东女国百姓们知道了他们内心的想法,只会道一句迂腐!
这么热的天,让他们人人都裹这么厚的料子,就算那医署里面常备治暑药物,也经不起这么挥霍。
使臣们自以为扳回一城,心中正窃喜时,直到看见人人的身上都挂着书袋子。
大街小巷里,无论是商铺还是小贩子摆的小摊,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字。
来来往往的人中,几乎都能识文断字。
这得耗费多少人力和财力,自古至今,便流传一句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话虽如此,可这读书人的事,自古便是最稀罕,最费钱的。
在齐国,别说这些字句难以见到,就连桥墩碑林上雕刻的字样,都会被人疯狂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