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养崽日常(148)

作者:木子金三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就不得不提严奉若,杜长兰在现代哪里学过什么作诗,也无甚兴趣,穿越后全靠严奉若帮他恶补。

奉若兄好人,感谢奉若兄。

第一场考试结束,官兵收走所有纸张,考生们这才能在贡院的巷道里活动。

宋越寻着杜长兰,他虽有些狼狈,但状态还不错,刚要同杜长兰说什么,一道陌生的声音传来。

“在下苏覃,观兄台气度不凡,不知兄台是哪里的考生。”

杜长兰微讶。

宋越惊讶的看着两人,杜长兰道:“我是若河县的杜长兰。”

“竟是杜院首,真是风度翩翩。”

杜长兰:“苏兄谬赞了。”

苏覃笑道:“还得感谢杜兄给的灵感,让在下省了一桩麻烦。只是不知乡试前,为何没看见杜兄出来走动。”

否则他也不会认不出人。

杜长兰道:“乡试乃大事,在下并无万全把握,是以在院里温习。”

“原来如此。”苏覃道。

两人又寒暄会儿,杜长兰寻了个由头走人,一扭身就看到不远处的陆元鸿陆文英和崔遥。

短短三日,陆元鸿疲惫渐浓,崔遥拿着药油在他太阳穴涂抹。

杜长兰上前:“怎么样?”

陆元鸿皱着眉,“泛恶心。”

近两千人的考生,贡院里只两个茅房,饶是主考官吩咐人将茅房打理得勤,但那么多人排泄,一天一次,一个茅房也是九百多次了。

崔遥挠了挠脸,也想不出好法子。杜长兰道:“如果撑不住就弃了,你还年轻,往后还有很多机会。”

宋越和崔遥不敢置信的望着杜长兰,这可是三年一次的乡试,怎么能因为这种事放弃……

额…设身处地一想,他们又觉得放弃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实在太恶心。

杜长兰拍拍陆元鸿的肩膀:“不要强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若是强行撑下去,陆元鸿对乡试有了心理阴影,那就得不偿失了。

陆元鸿感激的看了杜长兰一眼,“我知道了。”

很快第二场考试,考策论和诗赋,占比8:2。

杜长兰照旧先阅题,通篇看下来,策论题几乎都是围绕民生国情。

第一道策论题:“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段话出自儒家《尚书·五子之歌》,字面意思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基,百姓生活安平,国家才会安宁。

讲述大禹建夏朝,经过儿子‘启’的时代,最后毁在孙子‘太康’手中,即太康失国。

太康被赶出国土,日夜在黄河边徘徊,咏歌抒情: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后战国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理念,也是延续此。

杜长兰缓缓磨墨,心中有个大概章程,随后提笔作答。

天气愈发热了。

第五日晌午,陆元鸿再也坚持不住,他放弃了。

主考官派人将陆元鸿单独隔开。

日落黄昏,杜长兰照旧将所有纸张放进书箱,他对面的考生,包括苏覃都认为杜长兰太过小心。

这天色看着也知道不会下雨。

杜长兰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也不在乎。他简单洗漱后歇下。次日继续答题。

如今杜长兰基本摸清主考官的性格了,这位主考官心中,百姓有很重的分量,以人为本,所以他看着诗赋题:“泛舟水上”。

杜长兰没有选择写景,更没有写泛舟水上如何惬意。而是隐喻民为水,君为舟作诗。

待第二场考试结束,杜长兰的状态还不错,只是衣服有了味道。

众人在巷道相遇,简直是臭味相投。

反而是崔遥离医棚近,身上沾染药材的味道,不算太臭。

众人在一处讨论,目光却齐齐看着杜长兰。

杜长兰无奈:“看我做什么,我又不是答案。”

陆文英问:“最后的诗赋题,你如何作答的?”

宋越和崔遥目不转睛的盯着杜长兰。

杜长兰只好道来,陆文英松了口气,他同杜长兰答的差不离。

崔遥和宋越白了脸,他们纯写景去了。

杜长兰安抚他们:“不妨事,写景也没有大错,算个中规中矩。”

两人脸色这才好一点。

后续崔遥他们还要问,杜长兰却什么都不肯说了。这两人的心理素质实在一般,杜长兰若真道来,后续还考不考了。

第七日一早,官兵发放题卷。杜长兰在等候的功夫忽闻扑棱翅膀的声音。

一抬头看见一只八哥被当场射杀。当真是严防死守,别说鸟,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这一出像一记无形警钟,敲在众人心头。不过众人畏惧同时,也庆幸贡院管得严。

杜长兰看着题卷,第三场考律法,杂文和经义。

算不得难。

杜长兰心里有了底,晌午同官兵买了两个蒸饼,已经第七日,杜长兰放弃自己做饭,他每日仅仅烧些热水饮用,清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