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养崽日常(143)

作者:木子金三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乡试答卷考后公布,若哪位主考官录用溜须拍马之辈,考生们能闹翻府衙,甚至直抵京城。

华丽风是指词藻华丽,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虽比之同等考生略有瑕疵,但凭借言辞优美动人也能胜出。

人为判卷很难做到绝对公正,尤其经义题和策论题这种主观题。主考官的偏好在关键时刻十分重要。

一个郡城的秀才赶考,每一届平均人数在1700人左右,有时候会在200的均值内上下浮动。

然而近两千名秀才中,正榜录取名额只有50个,副榜名额8个。

算算录取率,低的吓人,因此举人含金量颇高。有关系的还能谋一地县令。

杜长兰的策论和经义,连李珍和县学教谕都称赞过,平日他也努力练诗练词,把这块补上了。

但柳县令曾给他评语,文章鞭辟入里,华美不足。

杜长兰仰望宝相庄严菩萨像,垂眸默念道:“长兰在此,恳请菩萨保佑此次乡试主考官为务实派。”

他合掌鞠礼。

旁边崔遥嘭嘭磕头:“……求菩萨保佑,信徒不贪心,正榜最后一名信徒就知足了,求菩萨保佑,求求了——”

那沉闷声听的旁边人都疼,磕完头,崔遥一口气捐了十八两香油钱,衬着额头的红印,犹如人傻钱多的大冤种。

第69章 乡试·二

乡试日子在八月初二, 虽然距今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众人也不敢耽搁,七月初三一早正式出发。

崔大郎寻的商队, 这次他也一同前往郡城照顾弟弟及弟弟的一干友人。

商队打前行, 赶考的秀才们坠在商队尾后,杜长兰在倒数第三辆马车上。

杜大郎看着案几对面的青葱小少年, 又望向杜长兰, 一脸欲言又止。

怎么蕴儿又跟来了?!!

杜大郎憋了一肚子话,待至晌午, 商队停下歇息,赶考的秀才们也下马车准备午食。

杜蕴同杜长兰打了一声招呼, 轻盈的跳下马车, 寻崔遥他们去了。

杜大郎从马车探出头,做贼似的东张西望, 见秀才们离他们马车有一定距离, 他这才对弟弟道:“蕴儿又帮不上忙,这次还带他去干嘛呀, 平白浪费钱。”

路费是按人头算的,一个人来回需得小四两银子,杜大郎想想都心疼。更别提到了郡城, 杜蕴的吃住花销。

“你真的太溺爱蕴儿了。”杜大郎叹道。

这几年长兰在县学念书,蕴儿跟着严奉若念书,这父子俩早就能分开过活了。是以三年前长兰那套离不开儿子的说辞,在杜大郎这里说不通。

杜长兰笑笑:“蕴儿如今满打满算也十岁了,总要带他出去见见世面。若河县终究是小了。”

“啊?!!”杜大郎张大嘴, 好一会儿才听见自己的声音:“若河县不小啊。”

杜大郎认真给弟弟分析:“若河县很好了,村里还有人都没去过县里呢, 你看成礼长这么大也就进过县城两次。”两次都是因着杜长兰的缘由。

“更别说成亮和成磊,还有阿容阿荷,他们去镇上的次数都数得清。”

杜长兰静静听着,不说话。

“其他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杜大郎咕哝道:“去郡城一次多花钱啊。蕴儿不该去。”

这一次长兰没特意提,他还以为不带蕴儿。早知如此,他当时该反对的。

虽然反对不一定有效............

马车内恢复宁静,杜长兰瞥一眼他大哥,没有在儿子身上多做话题,而是问:“大哥三年前去过一次郡城,你觉得郡城好吗?”

“当然好了。”杜大郎脱口而出,提及三年前的记忆,杜大郎这个乡下汉子也有许多话:“我上次去郡城倒卖布匹,轻松赚了小二两银子,仿佛钱从天上掉下来了。”

在兴平镇干一天活,累个半死也才几十文钱。

杜大郎眉宇飞扬,将那些细碎点滴一一道来,他至今都还觉得像梦一样美好。

杜长兰笑道:“你看,你也知道郡城好,既然郡城好,为什么不往郡城去,想法扎根呢。”

杜大郎抓抓脑袋,像是不敢置信弟弟说出这么痴人说梦的话:“我们都是庄稼汉子,怎么可能留在郡城。况且我们在村里的日子已经很好了。”

一年四季能吃饱,一个月还能沾荤腥,已经比很多人过得幸福了。

杜长兰不与他争辩,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放下时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大哥,我也是庄稼汉子的儿子,但你看我如今。”

杜长兰越过他下马车,杜大郎愣在原地。

外面十分热闹,众人生了碳火,上置铁丝网架着,商量先烤什么。

杜大郎看着看着感觉好遥远,他缩在马车里,像一只老鼠偷窥外面的一切。

人群中,杜蕴一身五成新的月白色圆领锦袍,束腰带,套箭袖,风流又不失利落。阳光落在他身上,似玉做的人一般。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