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嫂不必多虑,阿衍……无心之失,郝兄不会在意的。”
“叔父,明天见。”
郭衍像模像样的行礼,被他的乳母牵着,跟贵妇一起离开。郭嘉一摆手,剪秋默不作声地将鞋袜摆好,和衿沫一同退到外间。
顷刻之间,屋内的人走了个干干净净。只剩下郭嘉和郝明明。
“奉孝还不睡吗?”
“要睡了,不过,在这之前,先满足郝兄一个愿望。”
“什么愿望?”
“先前郝兄醉酒,说很羡慕阿衍被哄着入睡。”
郭嘉顿了顿,一本正经地询问,“郝兄是想听故事,还是想听小曲儿?”
郝明明窘得耳朵尖都泛红,却鬼使神差地来了一句:“我都要。”郭嘉的嗓音得天独厚,十分好听。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唱小曲儿,都是声控的福音,听觉盛宴。
五更天,皇宫青琐门的城楼上,第一波报晓的鼓声敲响。紧接着,由内向外,钟鼓楼依次跟进,富有节奏感的鼓声和悠扬的钟声交织,各处宫门、官署、居民区的大门次第开启。整座京城在晨光中渐渐苏醒。
荀彧没睡够,舒展四肢在卧榻上眯了一会儿才缓缓起身。正换衣裳的时候,有什么东西带着一阵风扑棱棱地落在窗棂间,屋檐上的雪尘簌簌坠下。透过糊窗户的细纱向外看,一只白色的鸽子正在窗前蹦蹦跶跶,脚上绑着小小的竹筒。
不用猜,应该是廷尉郭鸿有什么新发现,用信鸽传递消息。
荀彧系好衣带,用青盐和香料、蜂蜜调制的膏状物刷了牙,把自个儿收拾得齐齐整整,才不紧不慢地取下小竹筒,里边装着半张卷起来的左伯纸——“袁氏拉拢了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已经率领着麾下的三万士兵抵达南阳。”这些年,孙坚辗转在长沙、零陵、桂阳等地平叛,凭借战功获封乌程侯。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至此,袁氏这株大树繁茂的根系、暗中牵连的势力、都已清晰明朗。可以收网了。
第35章
话说孙坚十七岁就在吴地当了一名县吏,他跟父亲一起乘船去钱塘,正巧碰上海盗抢劫了商旅的财物,把船停在岸边分赃。
孙坚观察了一下四周的环境、海盗的人数和状况,对父亲说:“这些强盗我能捉住。”
把老父亲给吓坏了,赶紧劝阻:“这种事不是咱们能干得了的。”
孙坚年少气盛,父亲的话全当耳旁风,直接提起环首刀就大步往前冲,一边冲锋,一边吆五喝六地指指东边,又指指西边。
那些海盗一看,远远地冲过来一位身穿县吏的服饰的年轻官员,对方高大威猛,手提一把明晃晃的大刀,那底气、那架势,好像正在指挥部署官兵对他们进行围捕。
盗贼遇见官府的人,天生就犯怵。这也好理解:搁在现代,大部分小偷行窃的时候撞见警察也会紧张。
于是一众海盗惊慌失措,扔掉赃物就四散奔逃。
孙坚追上去就砍翻一个海盗。
从此,他一战成名,在吴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吴地有位郡守直接请他当代理校尉。就是没有校尉的待遇,但是要做校尉的工作。
孙坚生性豁达,吴地的任侠少年、耆旧名人和他来往,他都像对待亲人朋友一样,尽心尽力地接待。因此愿意追随他的人,常常多达数百。
恰好赶上天子卖官鬻爵、十常侍乱政,贪官横行,民不聊生。大汉各地的叛乱此起彼伏。会稽郡的流民聚众万人,公然反抗官府,占领了句章县,然后这帮流民的老大就称帝了——叫什么阳明皇帝。
虽然只有一个县的地盘,但称帝就是叛乱的反贼,一定会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郡守奉命讨伐阳明皇帝。代理校尉孙坚振臂一呼,招募到一千多名江东勇士,击溃了反贼,升职成为县丞。县里的二把手。
孙坚就凭这一千多名江东子弟兵起家。此后数年,一直在各地参与平叛工作。
黄巾之乱,孙坚在中郎将朱儁的麾下担任佐军司马。
凉州之乱,孙坚在主帅张温的麾下担任参军。
长沙之乱,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
他的前半生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接连平定长沙、零陵、桂阳的叛乱之后,孙坚凭战功获封乌程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朝他伸出了橄榄枝。
前往雒阳的路上,孙坚是满腔热血——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上了袁氏这条大船,以前那些都是小风小浪、小打小闹。
然而临近雒阳,兜头就是一盆冷水。世家大族个个眼高于顶,瞧不上他这种寒门出身、微末发迹的。他说话带着一些江东口音,每次赴宴都惹人笑话,办事也被刁难,尽管袁术对他颇为重视,但人家看重的不是孙坚这个人,而是他手上的百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