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们的行为气恼的县令,决定出城可以,但是得脱一层皮。
他和师爷合计,把要出城的大户人家聚集在一起,宣布一户人家捐粮三千斤以上的,就能获得出城的名额。
不捐粮的,就老老实实在城里呆着,哪也别想去。
有预警要旱灾的时候,大户人家手里就都囤着不少粮食,要一下子拿出两千斤来也不是难事。
县令开的这个价,不至于让大户人家伤筋动骨,最多是脱一层皮而已。
他们虽然不满,但是咬了咬牙把粮给交了,及早出城才是关键,要是继续留下来不仅是粮没了,这人还不能保证还在。
就这样从侧门送走了这些有钱人,接管了他们留下来的六万斤粮食。
当然也不是全部的大户人家都走了,还有一些觉得事态不至于如此严重的,则是留了下来,把离开的人着急脱手的店铺和宅子低价买进了。
看着城外动不动就有饿死的灾民,以及不断汇聚过来的灾民,闹哄哄的聚集在一起。
他们的情绪极其不稳定,愤怒已经到了最高点,稍微一煽动,就能引爆。
县令赶紧下令派兵城外施粥,大口的锅一口加一口的往城外送,粮食源源不断的送过去。
灾民的眼睛开始泛绿光了,要不是有一大排的士兵拿着刀在旁边护着,他们早就上前抢了。
守护的士兵在如狼似虎的目光中压力十分大,腿开始有点颤抖,为了掩盖内心的恐惧,用力抓住刀柄,露出凶狠的表情。
粥煮好后,在士兵恶狠狠的眼光中,灾民不情愿地排起来了队,好几条长龙在嘈乱中形成。
每人分到的粥也只有一碗,估计也只有五分饱。灾民喝完了粥,随意地在地上躺着。
当每个灾民都喝上了粥,满足地在地上躺着,整个城外的气氛开始和谐起来了。
士兵们看着这副情景也瞬间松了一口气,开始有条不紊的撤退回城。
第三十九章灾情后续
接连几天城外施粥,粮食消耗巨大。
可是灾民不断地增多,六万的粮食逐渐告竭,县里和师爷又开始发愁了。
县令后悔了,早知道先扒几层皮再放那些冤大头走。也不知道还有没有要出城的,价钱好商量。
镇上收到的消息可比县里晚了许多,等消息传开的时候,县城外的灾民已经聚集到了快将近一万了。
恐慌遍布整个镇,奔走相告。
要好的人家彻夜点灯商量,如何是好。
走与留,难以抉择。
几日内不断有人驾着马车离开,车后带着满满当当的家当。
恐慌开始发酵到各个村,但是他们与镇上的居民不一样。
但凡在故乡能活下去,有一线生机的,都不愿离开,背井离乡。
王家村这段时间已经出现了好几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去了 ,因不愿拖累家里人,给亲人省一点粮食,绝食而亡。
也有日子实在过不去了,没有任何粮食的贫苦人家,开始卖儿卖女,乞求能够生存下去。
家家户户开始禁闭大门,鲜少出来走动,生怕有人上门打秋风。
李夏夏到镇上的时候,萧条凄凉笼罩着这座小镇。
现在手里有钱了,她想去之前的书铺把那个药材讲解的书买下来。
这个时代的文字,跟繁体字差不多,大多的字她认识,不认识的可以连蒙带猜,一般八九不离十。
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接下来就是知识创造财富。
她这次来到镇上最重要的的目的,就是看能不能捡漏,以低价买一间铺子。
她不打算一辈子都在土里扒食,现在买铺子是最合适的时机。
危机过去后就是商机到来的时候。
到时候开个粮食店,然后铺在外面卖吃食,完全是稳赚不赔。粮店不管怎么样肯定有顾客上门,吃食的话,她可以推出一些现代比较不考验手艺的小吃,比如麻辣烫,火锅,烧烤等,也不怕亏了。
当初因为这些投入成本太大,她就没有考虑过这些。。
牙行里不复从前的热闹,孤零零的只有一个掮客存在。
看到有人上门,那掮客热情的上前,“这位大嫂是要买铺子还得卖铺子。”
这位小哥完全没有因为李夏夏的穿着而看不起她,觉得她买不起铺子或许手里根本没有有价值的铺子宅子。
李夏夏说“小兄弟,这镇上有没有适合卖吃食的铺子,位置要好一点,这价格最好是低一点。”
那掮客邀请李夏夏进来坐,“我姓黄,你叫我黄兄弟就行。”
“现在镇上闲置的铺子不少,但是要位置好,价格低,还是有点难。不知道嫂子的心里价位如何?”
李夏夏觉得人家没有直接说自己痴心妄想就很有礼貌了,是她错估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