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种田)+番外(391)

按说爹是阁老,自己又是榜眼,仕途再如何也不会太差,但梁老爷子却恰恰相反。

按惯例,一甲直接入翰林院,当年秋闱结束,梁老爷子与状元、探花以及考中庶吉士的同科一起进入翰林院修书修史,三年后同科皆外放或是入六部,唯有他依然留在翰林院修史修书,三年之后又三年。

初时,众人以为是父子回避,因此没觉得有什么。

等先梁老太爷过世,梁老爷子丁忧守孝,这一守就是六年,及至为母亲守孝满三年起复后,又回翰林院修书了。

也是此时,众人才发现,虽有圣宠不衰贵为阁老的父亲,可梁老爷子的仕途无半点令人羡慕之处。

先梁老太爷在世,经常被圣上召进宫问政,梁家来往无白丁,皆是超品亲王、正一品高官。

而梁老太爷过世后,梁老爷子起复官职不高,梁家宛若换了门庭。

对于这种变化,梁栋感触不深,因为他到记事的年纪,曾祖已经过世十多年。

但梁家其余人却是感触颇深,最难以接受这种变化的就是梁栋的亲爹。

梁老爷子将儿子的变化看在眼里,在儿子又一次醉酒回家后,将人拉到祠堂抽了一顿,事后才给儿子分析了一回自家在京城在朝堂的地位。

相比于儿子,梁老爷子对自己仕途有清醒的认知。

当年会试结束,他将自己的答卷默出来,他爹看过后就直言,“若是无意外,当属榜眼。”

彼时,梁老爷子还是很高兴的,结果,他爹当即给他兜头一盆凉水。

“这是圣上对你的补偿,你日后若想高官厚禄是不可能了。”

梁老爷子很是不解,结果他爹就说,“梁家有从龙之功,只要不造反不卖国,后世子孙荣华就可保,有我这个阁老,至少三代内再不会出高官。”

民生逐渐恢复,朝政多智令,大越王朝欣欣向荣。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圣上不会容许梁家坐大。

“若是不信,你只看文献公后人如何?”

仅一句话,直接绝了梁老爷子所有说辞。

从那时,他就定了在翰林院修书的仕途之路,也是那时,他意识到到自家眼下的繁荣只系一人身。

.

因此,当老太爷走后,他是最快接受现实的人。

可他的儿子却不行。

因而梁老爷子第一次对儿子动手是儿子成年成亲后。

他对儿子的要求很低,从不要求多优秀,能考中进士不辱没梁家门楣就行。

当儿子考中进士当官后,他的要求更低,不贪墨不贿赂,不鱼肉百姓,安安稳稳致仕就成。

因此,梁家大老爷从被揍后就知道他的仕途不会比他爹高,一中进士连庶吉士都没考,直接外放去祖父当年为官的柳州,当了个小县令。

梁栋就是在他爹县令任上出生的,幼年在柳州生活过几年。

也是梁栋的出生,让梁老爷子终于记起这个外放多年的儿子,走了关系将人调任回京城,进了礼部成了一名员外郎。

以至于梁栋初回京城,一直觉得自家老家在柳州。

家里两位兄长比他年长太多,且兄长都是长在京城祖父膝下,不比他跟爹的关系亲近。

而梁员外郎在柳州就一直放养小儿子,回了京城还是放养,他不想儿子与自己一样,自幼壮志满怀结果到头来被现实击碎所有梦想。

因此,梁栋回了京城日子依旧很逍遥。

上房掏屋檐下的燕子窝,爬墙摘邻居家树上的果子,朝廷休沐日跟着爹祖父去庄子玩••••••这些都是日常。

等梁夫人在京城展开交际活动,带着他出门结交了同龄伙伴后,他才过得不那么顺心,主要前期很是挨了好些揍。

无他,同伴们要上学,即便不去书院,也要定时在家里跟着夫子念书,不像他,白日里就疯玩,爹祖父下衙回家才会教他认字读书。

因此,当吃过早饭带着小厮去找同伴玩,被告知同伴要读书不能出门,梁栋还哭了好几场,以为新结交的朋友以为他是柳州来的土包子,嫌弃他,不想跟他玩儿。

安儿目瞪口呆,这人的童年竟然比他还自在,“你这也太舒坦了吧!”

梁栋自得,“那是。”

安儿立马撇嘴道:“那你挨揍不冤!”

换做是他,童年时遇到这样的玩伴也会嫉妒呢,更何况京城那些官家子弟!

“后来我打回去了。”对于自己儿时的战绩,梁栋很是自信。

当时,与一众玩伴熟悉后大家都嫉妒他,但大家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直到一个同伴被爹考校没能背出三字经而挨揍。

扎着小揪揪的梁栋对着走路都不大利索的同伴好一通嘲笑,结果当天,就被五六个人联手揍了,回家时鼻孔还塞着两团棉花。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