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种田)+番外(316)

“三叔,先上菜,案板都摆不下了,上完菜再敬酒。”一句话夺得些许注意后,张椿还不忘叮嘱,“爷爷伯爷们多吃菜,种林叔可是花了大功夫找大厨整治的席面哩。”

张康毅暗瞪侄子一眼,端着木盘去灶房。

张椿才不管呢,笑嘻嘻跟席桌上的人打招呼,那嘴脸,要苏婉说很是有些当佞臣的资质,也忒谄媚了好不好。

吃了苏小虎的满月酒席面,没见到秀儿,苏婉以为是坐得二排席,送走舅舅一家后回了自家。过了三天,秀儿来家玩,才知道当日没去吃席。

苏婉知晓缘由后很是••••••“这有啥,咱们还小,哪有说亲就不出来见人的。”十二三的年纪,正是上初中,还小呢。

李秀儿脸蛋红红,搅着手指道:“就觉得很不大好意思呢。”像今天,她来找苏婉说话,都没带侄子。

“哪家啊?”苏婉好奇,八卦地打听。

“隔壁村的,家里也有驴车。”

苏婉了然,难怪不去种林伯家吃席,不过也是,种林伯之前赶了有十几年驴车,与隔壁村的同行当然熟络,给两家保媒牵线也正常。

看着脸色薄红的李秀儿,再想想争着出风头的张家叔侄,苏婉感慨:“春天,不愧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时下人说亲,大部分在春天,主要是翻过年就长一岁,适龄的人到了说亲的年纪,再则有着新春拜年,各家亲戚好友之间相互交流交换信息,一来二去,适龄人的姻缘就来了。

这个时节,村里说亲定亲的人家还不少,苏长青也跟着忙碌起来。

无他,好些三世同堂几个兄弟挤在一个院子吃大锅饭的人家准备分家。

苏长青要忙着去见证分产,帮忙办理户籍,若是有人要批地基盖房子,还要带人看地基,很是忙碌了一段时间。

不过,累是累,他心里却高兴。

当初苏婉提议按人头分卖鱼的钱时,就料到有今日,因此,也不算没准备。

而且,分家过,好些儿子到娶亲年纪的男人能自己当家做主,矛盾就少了很多,也省得三天两头要里正出面断家务官司说事。

看着新增了两页的记录簿,苏长青感慨,“谁家能事事公平,看来因卖鱼分钱好些人家都起龃龉了。”

苏婉正在算账,却觉得分家的数量不尽如人意,才十三家,怎么说也得二三十家呀!

“卖鱼分钱只是导火索,内里早就因各种官司生出脓包了。”

那些个三室同堂的,院落再大也是一大家好几个小家挤在一个院子,谁能没私心,一大家子磕磕绊绊,还不如早早分家各过各,既和气又有动力发家致富。

吃大锅饭,多的是好吃懒做、斤斤计较的人偏还占理。

早分家早轻省,而且,分家后各过各更有奔头。

想到有几家因分家闹得沸沸扬扬,苏长青越发认识到早分家的好处,若不然,依照二女儿心性,自家估计也鸡飞狗跳喽!

那几家,皆是因重男轻女,做奶奶的不将孙女当人看,摔盆扔碗地骂孙女是吃闲饭的赔钱货。

有那连生三胎是女儿的儿媳,更是被婆母磋磨,以往倒还罢,年末分银钱却是人人有份,看到婆母偏心小叔大伯家的儿子,对自己女儿非打即骂,做母亲的再能忍也不想忍让了。

同样分了银钱,自家女儿喝口汤还要被嫌弃挨骂,谁能忍,这不就闹着要分家。

春日万物欣欣向荣,今年的苏家村,却是尤为生机勃勃。

今儿东家分家分产,明儿西家要买地基盖新房子••••••

这些苏婉却不大关注,只帮爹在人口簿中将各家情况记录的清清楚楚,倒是三月中收到了京城的来信,连同好几箱东西。

苏志栋出去游学已经大半年,这却是年后的第一封家书,不说张氏如何伤感,苏长青都感叹了一回求学不易。

至于信的内容,无他,就是苏志栋交代自己在京城一切皆好,而且借秦家便利进入琼林书院做了旁听生。

余者就是感谢家里备礼,去秦府拜见长辈等事宜。

张氏看着通堂三个大箱子,嗔责道:“他哪来的银钱买了这些东西?”

这是镖局带回来的,未经秦家手,自然不是秦家送的礼,可大儿子傍身的银钱,也就够路上吃住花销,张氏很担心儿子为银钱走上歪路。

苏婉笑着扬了扬信纸,“大哥做倒卖生意赚的。”.

江南多才子,且向来文风强盛,又是吴侬软语之乡,多的是才子佳人的话本,且话本极是便宜,苏志栋买了好些新出的话本,还在书铺掏了旧书,一并带到京城。

京城的翰墨坊一条街都是书铺,路边还有摆摊卖旧书的,他直接将准备转手的书拉倒翰墨坊摆摊,不过三日就清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