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篮子,泡开估计有好几大盆,苏婉本想着暖房时做一道凉拌海带丝,但被家里人一致拒绝。
“这味儿很多人闻不惯,做了没人吃反倒浪费了。”苏志栋凑近闻了闻说道。
苏志刚听爷奶说了此事,专门过来看了一回,拉着苏婉私下道:“这可是贵重吃食,大越也就登州一带有,听说高丽国这个很多,每年都会给朝廷敬献,这应该是贡品。”
苏婉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谁家得了贡品一篮子一篮子送人?
见她神色如此,苏志栋笑道:“听说皇帝不喜欢吃昆布,高丽每年到这个季节就进贡很多,皇帝就赏给大臣。”
夏日阳光足,晒海带方便,高丽为了得大越朝廷的赏赐,可不得可劲儿送这些“特产”。
上次南下,中途遇见登州一代的客商,他们向其打听了一番,得知这昆布很挣钱,可惜,寻常人家买不起,有些富贵人家又吃不惯,不比紫菜受欢迎。
因此,他们在江浙一带买了好多紫菜,轻便又好存放,带到京城很是抢手。
海带不受欢迎,苏婉用紫菜做了一回紫菜蛋花汤,倒是获得全家人认可。
昌平府这边,暖房酒只有正席。
可现在是秋收的季节,地里的番麦、蜀黎、蜀米已经长成,若是山坡上的旱地,已经可以收割,再不收蜀黎、蜀米都要落地里。
为了方便村里乡邻干农活,苏家的暖房酒直接吃两顿,早晨早早来吃一顿面,完了去地里忙活,午后直接吃正席。
本来老爷子不打算给孩子放假,毕竟之前因他生病就停了好几日课,盖房时都是三孙子在教,过两日又要放假,让大一点的孩子帮家秋收。
可看着眼珠乱转,不时就偏头看窗外的孩子,他叹气,用戒尺敲打说明,道:“今儿不上课了,明日交十张描红。”
孩子们高兴又苦恼,能在隔壁去玩顺便吃席,自然是高兴,可比平日多五张描红••••••
看到杏儿、安儿、小树带着一群孩子跑进来,苏婉连忙拉住人,“大人端盘可看不到地上,被撞倒怎么办,你们在外面空地上玩吧。”
安儿看着院子,桌凳摆放整齐,有那叔伯正在吃饭,村里的大哥哥叔叔们端着木盘穿梭其中,确实没空地。
屋里又坐满了亲戚,有些他都不认识,仰头问道:“二姐,我们去放风筝可以吗?”
放,放风筝?
都秋天了,放什么风筝?
“打沙包吧,大姐给你跟杏儿缝的新沙包打着不疼。”
送走小孩子,苏婉和梨花给正堂、东西间坐着聊天的亲戚添茶倒水,小草今日是客人,带着杏儿坐在东间炕上,与舅公家几个小女孩儿翻花绳。
张氏本想陪着说说话,可灶房一会儿就叫,不是找不见东西就是需要做主,乐呵呵跑进跑出。
苏长青陪着舅家岳家长辈在新屋转看,亦是喜气满面,“门窗都是村里李叔和良森一起做的,这雕花,听良森说是南边的样式。”
看着做工精细的木活,一行人夸赞张良森,亲爹张栓粮到还谦虚一二,张有地作为爷爷那可是呲着牙附和,夸自家大孙子学出来了!
幸亏张良森不在场,不然非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不可。
新屋子东边是院墙,挨着隔壁家还没盖房的地基,跨院在西边,都是坐北朝南正房三间,西厢三间,北面三间带一小室内茅房,东边是通向主院的洞门。
两个跨院前后之间有三四米宽的距离,修了一个洞门,通向西边老屋。
院外用青石板铺路,空闲的地儿苏婉准备慢慢修整成花坛,种菜或是种花。
正院一进屋子东西各两间房子,却不是时下流行的横并,而是竖排,前后墙和靠通堂这一面开了窗户,很是通透。
中间通堂摆放了一张大圆桌,六把雕花圆凳,虽不是什么名贵木材,但隔着清漆松木纹路清晰可辨。
通堂虽没花木盆栽,但古朴卓雅气息扑面而来。
苏婉还打算在通堂屋顶装一个八角红木吊灯,非照明,只观赏!
二进院子正房东西厢齐全,全是青石廊檐,院中根据风水先生指示,做了十字花青石小路。中间空出的地儿很是平实,本来瓦工想一并用青砖砌出花台,苏婉没让。
二进屋子后面还有一片空地,不是很宽敞,但架个撑衣杆晾晒衣服绰绰有余。
众人见后院砖墙明显比前院高,且上面扎了铁钉,纷纷赞苏长青考虑周全,二进院子可是给家里女娃住,万一被地痞流氓翻过墙,可不得了!
中午,村里人来吃席前又在新院转看,见比里正家新屋还气派,纷纷打听花了多少钱。
苏长青只一句,“小舅子笑我一辈盖两次房没一次能看过眼,给家里借了大半银钱,这屋子,以后栋儿、安儿成亲也不翻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