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
杨玉环听到这些,都不知该如何反应。
她一面觉得不可思议,一面又暗叹自己活该。
不想去想,可是那些事情总在她心中萦绕。
可能从一开始她就错了,她就不应该进入寿王府。
哪怕只是随便找个人嫁了,也都不会有这么一天了,更遑论什么祸国殃民了。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她能有什么办法?
即便没有发生,她又能对自己的婚事做主吗?
为何女子这般难呢?
【代价是惨痛的,但是杜牧那时的统治者却还不能吸取经验,他们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竟是想重蹈安史之乱覆辙,这如何能让杜牧以及许许多多像杜牧一样关心着唐朝的人不心痛?】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如今的杜牧依然心痛。
他感觉他的心痛已经不只是为了唐朝的衰败而心痛。
而是他明明知道唐朝在走下坡路,知道了很多年,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朝走下坡路。
毫无办法。
【但是这个时候的杜牧还没有进入朝堂,他只靠着自己的诗文渴望能够唤醒统治者是不够的,于是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及第,随即又参加吏部考试,顺利进入官场。】
众人想,那这个杜牧是不是会像王安石一样在朝堂上大展拳脚。
他这般年轻,就有这般想法,那是许多年轻人都无法达到的。
不过他不管做了什么,想来都是徒劳的,他并没有能改变什么吧。
第191章
杜牧
【对于古人来说,人生有四大喜事,这个说法出自宋代汪洙的《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科举考试本就是自隋唐以来古代文人最为重视的事情。所以及第之后杜牧自然也是十分的高兴,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向往。】
【他的《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中清晰明白地表达了他这样的感情。】
每每看到这样的文人,其实许多人心中都不好受。
因为能考中进士的,只是少数,有些人考一辈子也考不中,但大多数都没有这样的条件读书,考个几年考不上的话便也就弃了。
像杜牧这样能够一次便中的,可不就让人羡慕不已吗?
【“东都发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杜牧参加考试那一年,科举是在洛阳举行的,所以说是东都,考试在正月,发榜应该是在二月,二月应该也有花开,但是也不是繁花盛开的季节,而且人们一般说的洛阳花是指牡丹,牡丹是一种富贵的象征,这其中可以猜测的点有很多,但是咱们避免过度解读,就自己下来猜测一下这个花的含义吧。】
过度解读。
其实很多时候后世对前人的诗文都是过度解读的。
以前许多人还不曾发觉,尤其是只看着身边的人如此,便也是笑笑就过去了。
但是看了这幕中女子的解释才发现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
虽然有时候听到自己的诗文被过度解读时会有些奇怪,可总体来说还是无伤大雅的,甚至能从这些解读中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只要别有之前女子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那般离谱的解读就好了。
【“未花开”三个字倒是能给人一种花马上就要开的含苞待放的感觉,这或许不是杜牧写诗的本意,却能让人看到杜牧写诗时对未来的憧憬,正所谓前程似锦,恐怕他的心中就是这样想的。】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进士及第那真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杜牧都已经有些不记得了。
但即便不记得写这首诗时心中所想,但幕中女子有句话说得是对的,那时的他真就觉得自己前程似锦的。
毕竟进士怎么也算是百里挑一的,不管是换成另外的什么人,估计都有会类似的感受吧。
说起来他这一生也算幸运了,出生在那样的好人家,小时候吃穿不愁,就是中进士这一点就是许多人羡慕不来的了。
只是人的需求似乎是永远都得不到满足的,他总还想奢求得多一点,再多一点。
【而后一句的意思是说及第之后,那些中了的人要巡街,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说到这儿倒是让人想到孟郊有一首诗,叫《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了。你看孟郊一个追求奇崛的苦吟派诗人,写出这么恣意浪漫的句子,可见登科于他而言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即便知道自己会名满天下,甚至是连后世之人都仰慕自己。
但杜甫心中还是有些酸了。
他就没有骑着骏马巡街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