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566)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沉着脸,大概明白了。

明白了为什么幕中女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老了也差点晚节不保。

就是因为在获得极高的成就后有些不可一世了。

他是走上了秦始皇的后尘。

只是因为自己不似秦皇暴虐,又有许多忠臣相护,儿子也不似胡亥那边昏庸,所以唐朝的结局才不至于像秦朝一样。

所以一点小打小闹或许真算不了什么?

但是小打小闹发展之后呢?

许许多多的小打小闹加在一处呢?

实在让人难以不多想。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李隆基还和杨玉环在骊山上沉溺歌舞,安禄山已经带兵突破了中原。】

【这里用的“舞破”其实是很精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刚才讲过的内因与外因,其实整个安史之乱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唐朝廷内部,如果李隆基能够清醒一点,事情就不会发展成最后那样,而且他的清醒还不能只是幡然醒悟,得是早早地清醒。】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明白,安禄山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

他实在也很难把事情怪到别人的身上去。

这次他清醒得够早,谁也别想再把他当傻子耍。

【李隆基为什么会去试探安禄山,那个时候可能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安禄山要谋反了,但是一直在李隆基耳朵边上念叨的是太子和杨国忠,这两个人,一个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帝位迫不及待的立功,另一个本来就是个蠢的,在朝中也经常做些蠢事,在李隆基看来,他宠信杨国忠就是允许杨国忠小打小闹,而安禄山才是在外面干大事的人,是他的人。】

许多百姓有些不懂这李隆基的想法。。

他宁愿相信一个外人,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

但是呢,似乎也不是那么想不通。

父子兄弟自相残杀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只能说他信错了人吧,所以其实皇帝也是会做错事的,他们不能轻信皇帝说的话。

【都说天子多疑,李隆基不多疑吗?他疑,所以在听到此事时派人去试探安禄山,但他在疑心安禄山的时候,同时也疑心太子和杨国忠,觉得他们或许是在挑事,所以他信了渔阳探使,但怎么也没想到,还是被骗了,当皇帝也不容易。】

这下子许多人都明白了。

他们还在想李隆基怎么突然就从一个明君变成了一个昏君,原来其实就是他在前面做了许多英明的事情,所以到了后来觉得自己总是无往不利的,只要是自己的想法那都是对的,然而却在功成名就后阴沟里翻了船。

人们都不知是该同情他还是责备他了。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当某个朝堂上的反对之声多起来,而后又突然消失,这就是不正常的,多起来时或许就是出现了一个杨国忠,而突然消失,那可能就是杨国忠也开始指鹿为马了,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想了又想,他有点想不通。

他觉得自己这朝堂似乎没经历过这什么反对之声,也没有什么指鹿为马的事吧?

怎么就突然变成了后来那样子了呢?

【其三更多的就是讽刺了,“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杜牧将气氛烘托写得很好,不管他要怎么样的风雨,前面总要写与之相对的太平祥和,大概人类的本质就是搞破坏吧,全国上下一派歌舞升平,骊山上楼宇宫殿在月光下格外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然而在那殿中,安禄山不过随便乱跳的胡旋舞竟就引得杨贵妃笑声连连。】

众人没懂女子说的什么人类的本质。

但是他们却觉得后面的话极其的讽刺,安禄山和杨贵妃凑在一处,令人怎么听怎么不舒服。

果然杜牧就像是来搞破坏的,营造好了一个祥和的场景,立马破坏掉。

【这里讲的是安禄山跳胡旋舞,杨玉环收他为干儿子的事情,杨玉环收干儿子李隆基肯定是知晓的,他若不同意,杨玉环怎么敢,说明他自己也是很喜欢安禄山的,更有可能是看着他喜欢安禄山,所以杨玉环见人下菜碟也对安禄山很好。】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怎么就看不明白了呢?

杨玉环收安禄山当干儿子。

哪里有后妃收朝臣当干儿子的?

这不是闹着玩的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也很疑惑,还有这样的事?

他觉得不可能。

别说是杨玉环不会这么做,就算她这么做了自己也会阻止她,甚至是降罪于她,这成何体统?

【反正这两口子就是被安禄山哄得心花怒放,最后玩脱了,一个把江山玩没了,一个把命玩没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