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二人对视一眼,笑笑又三人碰了杯。
酒过三巡,他们也有些醉了。
【或许王维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更注重与朋友间的关系的维护,而且遭逢大劫过后,这时候的王维可能也静不下心来隐居赏景,我是这么感觉的,但是呢,也不是完全没有他那种风格的诗,一个人深埋心底的兴趣爱好那是很难改变的。】
果然,所有人在遭遇大的变故之后都是会变的,王维想。
可自己怎的不似他们一般变了诗风呢?
想来想去,想不通。
好似旁人都是最后看淡红尘,渴望隐居,而他一早就有了那样的想法了,便也就难变了。
除了山林,没有什么能让他的日子更加畅快舒适了。
【王维的《酬张少府》中就以他自己的风格提到了一些他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点我是信的,但是说什么也不关心,这个话不能细究,就是大概没有年轻时候在意得那么多了,大家还记得他刚为官时因为遭了牵连被贬,那时候他写了一些壮志未酬想要隐居的诗作,但是我相信如今大难不死的他再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可能也就只能叹一句太年轻了。】
这样一说,许多人更能理解幕中女子先时所说的年少时总是将一切看得很重的话了。
和这个比起来,贬官确实算不得什么。
而“万事不关心”正是王维历尽挫折之后跟那时的什么都在意的一个对比。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他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好的想法能够报效祖国,所以只求重返山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迎着松风山月、弹琴纳凉,只要有这样平淡的日子,那也就够了,“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你要问我如此穷困还如此通达的理由,只需听听水道深处渔歌的声音就好了。】
【其实最后这一句这样的解释不太好,表面上是这个意思,但这句话还得意译才好,首先,它是一个典故,出自《楚辞·渔父》,其中渔夫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我觉得若要解释的话,应该说是让张少府接近自然,远离尘世喧嚣,试试隐居便能懂得穷达之理也。】
许多人都想尝试这样的生活了。
唐,元和年间。
刘禹锡沉默半晌,他已经上路在回京的路上了。
如今一想,被贬的这些日子,他就像是在隐居一样,反而在朝中整日与人勾心斗角,实在是不快活。
可是,若是人人都这般想,那还有人入朝为官吗?
就在此时此刻,他下定了决心。
他想做什么就得大着胆子去做,瞻前顾后从来不是他的作风。
就算到时候遭受牵连,那他还可以直接归隐山林,他也想试试懂那穷达之理。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说不好,他也可能是天宝年间王维半官半隐时的作品,因为那时候他的心态是很符合的,诗中有点苦闷的意思,想返山林,可却没返,但是他既然说了是晚年,我们还是把它放到这个时候来理解。】
【后来王维仍旧在朝中做给事中,直到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夏,王维再次升官,转尚书右丞,在此之间他依旧留下许多诗歌,而且也有许多酬唱诗,其中有一首《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体现王维的这个心态的慢慢的变化。】
王维的仕途其实对于许多文人来说已经很好了。
但是众人却也不怎么羡慕,总觉得王维的心情总是向下的。
就是幕中女子一开始教给他们的曲线。
或许每个人都是波折的,王维的也不例外,只是其他人的或许是忽上忽下,但王维是在下面的一段进行波折。
这大抵还是性子的关系,王维太静了。
是他们这些人所没有的静。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春夜安静,一切都仿佛静止了,只是时而隔着林子听到犬吠的声音,“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那声音让我想起了在山中的日子,西边远远的隔着溪涧也有人家,“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真羡慕你啊,明天就要回去了,宁愿采薇而食,也不愿再流连在这官场。】
【伯夷、叔齐的为人其实很多文人都是钦佩的,哪怕那些觉得他们傻的人,就像我,我也觉得应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这不妨碍我因为伯夷、叔齐的气节而产生敬佩之情。】
众人一直以为幕中女子是瞧不上伯夷叔齐的,毕竟她早说了不认同。
可如今她却这般说,偏偏似乎也挺有道理。
有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总是会令人尊敬,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