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官就该坚定一点啊!”有人批道。
他们是真看不上王维这般纠结。
但是也有些心思细腻的人就很理解王维陶渊明的想法。
人这一生,本来就是一步错步步错,走任何的一步都应该小心翼翼。
于是就有许多地方的两波人吵了起来。
孰不知人有不同的性格,其做出来的行为自然就不同了。
然而这些人终究没能吵得太久,幕中女子还在往下说呢。
【王维在唐朝可能真的是一个交际花一般的人物,认识的好友不知多少,虽然这里面或许也是跟李白的好友一样都是些酒肉朋友,就是并不能共患难的,但是王维因为比较会说话,至少从表面上来说,我觉得他的状况可能会好一点。】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仙了。
他听到这话都忍不住地笑了,怎么哪哪都是问题?
偏偏这幕中女子说的他还完全不能反驳。
杜甫见他笑先是一顿,随即也跟着笑起来,倒是把老柳给看懵了。
“这是笑什么呢?”
李白又是一笑,举杯敬老柳,“无事,笑这二人痴罢了。”
“诶,哪有的事,人这一生啊,多数时候还是和这些酒肉朋友打交道的,哪有那么多能共患难的?我家孙子说了,这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老柳这么一说倒是让两人愣了愣,连连称是饮酒不提。
【这一年,他写了《送邱为落第归江东》、《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等诗,第二年,公元743年,天宝二年,他又与王昌龄、王缙、裴迪等人一同游玩赋诗。】
【这其中,王昌龄就不用说了,咱们都很熟悉,王缙,是王维的弟弟,官至宰相,而裴迪,和王维的关系很好,在王维住在辋川期间,和裴迪有许多的赠答诗。】
【辋川别业曾经是宋之问在蓝田的别墅,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王维得到了这个地方就开始修缮,而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前夕,他都时常住在这里。】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杜审言一顿,宋之问?
他何时在终南山有住所了?
说起来自己倒是可以去终南山找个地方住。
如今女皇看似重用他,实则对他防备得紧,偏偏他想退却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可这后世这么多晚辈都选择隐居,若自己退居终南山,或许能得同意。
杜审言知道自己在朝堂上不会有太大的建树了,要想保全自己,这或许还是个不错的法子。
【也就是说从公元744年一直到公元756年,王维就是长安城和辋川别业两头跑,中间有一段时间长住,在他母亲离世的那段时间是在这里守孝三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母亲离世?
王维蹙眉,他最怕的就是听到这些。
虽说他早知道人就是向死而生,他对已经逝去的人心中也已经想开了。
可是生自己养自己的如今还能时不时地同自己说话的母亲,这还是很难叫他接受。
【他写给裴迪的诗并不太好考究时间,但大概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咱们一起来看看,和好友相处的王维是什么样的,但是首先简单了解一下裴迪吧,裴迪也是官员,也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也受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影响很大,也是来自山西,和王维算老乡,由此两人关系好那就很正常了。】
东晋。
陶渊明都有些佩服自己了。
自己到底影响了多少人啊?
他自己的惊讶还算不得什么,外面的人才是都快疯了。
不止是东晋的那些人,包括叛军,甚至北方也派了许多人来南方寻找陶渊明的下落。
他们都不知道找陶渊明要做什么,但他们却都拿出了一种得到陶渊明就能得到天下的感觉。
而谢灵运所在的军队也是所向披靡,他自己更是莫名其妙地被封为了将军。
这让谢灵运在无言地征战的同时,也开始羡慕起早已藏起来的陶渊明来了。
如今的他为了躲避他人的各种接近只好一直在军营不出。
没过多久众人都知道了陶渊明回到了桃源, 想要见谢灵运只能参军,而颜延之却是闭门谢客,谁也不见,据说是在研究学问。
颜延之还真算是在研究学问,虽然研究的是陶渊明的东西。
他也看出来如今这天下已经很难定下来了,偏偏他想安心做事这些人却不给他机会。
危难当头,缠着他写墓志铭,简直不可理喻。
于是他一气之下干脆放弃了自己的仕途,闭门开始研究陶渊明的诗文。
如今陶渊明的诗文已经被他装订成册,也散播了出去,如此他的诗想来很难丢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