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王维的诗句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陌生化的,也就是说让我们读起来有些许障碍的诗句,比如之前的“大漠孤烟直”,在学到这首诗之前,真的很难去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因为风长存就注定烟难直,读到我们就会去想那样的场景,就会忍不住去思考。】
确实是如此。
书院的许多学子早就对这陌生化的理论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
虽然幕中女子先前就说过过度的陌生化是不行的,为此她还举了例子。
但是这些孩子一开始还好好地克制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多人竟就以一些奇崛的诗句为优了,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还坚持做自己,这可真是让书院的先生们急得团团转。
如今幕中女子这样说,那不是更会助长这些孩子的这种习惯吗?
众先生却毫无办法,只能纷纷叹气。
【这两句也是一样的,说起日落,咱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黄澄澄的一片天,那才是最壮丽的夕阳的景观,但是为什么王维要说日落江湖白呢?或许它是这样的一幅场景。】
幕中女子说着巨幕中便出现一幅图画,众人一眼望去,那不就是夕阳吗?
夕阳挂在天空,四周晚霞已经开始消散,但依旧是那艳丽的色彩。
“看啊!那湖面真是白的。”
众人齐齐望去,果然就见夕阳底下,越是靠近人们的地方,湖水越是呈现一片牛乳般的白色,这是他们往常都没有注意过的。
原来真有这样的啊!
【其实啊,自然中或许少,但并非不会出现“大漠孤烟直”,也并非不会出现“日落江湖白”,只是更多的时候大家被这无限美好的夕阳吸引罢了,而王维正是把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一面放到了大家的面前,因此他的诗句虽然有陌生化,但却不是胡编乱造,所以大家可以运用陌生化的语句写作,却不能没有道理。】
原来如此,许多学子觉得自己好像懂了什么,但又好像什么也没懂,有些迷迷糊糊的。
但是幕中女子说的这句话他们却是牢牢地记下来了,至少在短时间内,他们作诗都会考虑着。
【而后面的“潮来天地青”,这个更好理解一点吧,太阳已经快要彻底下山了,浪花翻滚间,就会感觉泛着青色,在潮水来临前天空也会变得稍微有点泛青的,在天空的映衬下,海水自然会变了颜色,不过我觉得它或许也是一种夕阳的对比色,就好像你看久了红色之后闭眼会看见绿色一样,光的作用对这个也有一定的影响吧,大家去观察肯定能看到这种场景的,太专业的地理知识我就不是很懂了。】
她不懂,许多百姓自然也不懂。
但是他们不懂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见过,都纷纷地开始讲述他们曾经看到过的此类景观,而后又慢慢地演变为了开始探讨彩色的晚霞和各种颜色的海面,一时间热闹不已。
然而幕中女子没办法听到他们的话,也无法评论他们谁说的场景更为常见,只是接着往下说。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最后这两句才是王维的重点,这两句是典故,前面一句出自《后汉书·孟尝传》,指的是东汉时期有个地方叫合浦郡,他们这个地方盛产珍珠,于是农民们就靠着采珍珠为生,但是因为这个利润很高就被贪官污吏给瞧上了,不停地压榨百姓,让百姓不得不加大产量,慢慢地,珍珠就是蚌大概就移居了吧,这儿的珍珠越来越少,百姓不说赚钱,连饭都吃不上。】
百姓们瞬时转移了注意力。
这个世道可真是令人气愤,不管身处何处,总会有那贪官污吏。
若是这世间没有贪官污吏,不知道战争能少多少呢!
然而同百姓的愤愤不平不同,许多皇宫贵族很快把关注点放到了合浦这个地方。
盛产珍珠?
这种地方岂能让贪官污吏随意把持了,自然是要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更好了。
【直到有个叫孟尝的人来到这地方做官,孟尝,不是孟尝君,他很快搞清楚原因,就带领着百姓们合理开采,大约是因为这个地方本就适合那种生物的生长,所以没多久珍珠的产量就上来了,孟尝也为此受到了许多百姓的爱戴,但同时他也动了别人的蛋糕。】
动了别人的蛋糕?
许多人听得云里雾里,听这巨幕实在是耗脑子。
总是大致能听明白,却完全不能细究,细究之下就容易跟不上对方了。
许多人整理了巨幕语录,在巨幕中专门记录幕中女子所说的话,简称幕录,都是幕中女子说的比较有道理的话,而最后就附上了幕中女子所说的大家听不懂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