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540)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老将显然还是想建功立业的,他把铁甲擦拭得洁白如雪,持着宝剑其上闪动着带星的纹路,“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自然是想挽弓杀敌,保家卫国,“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军。”决不能让敌人的兵甲惊了国君、惊了朝廷。】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突然有一瞬间的心痛。

他没空去想王维写这些的心思。

他只是突然想到了张九龄,张九龄在死前有没有像这个老兵一样再为国效力呢?

若是自己当初能够清醒一点,能够继续任用张九龄或许开元盛世远不止他们看到的 那般。

终是自己错了。

这样的错是下了罪己诏也无法弥补的错。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云中守”说的是汉文帝时期的云中太守魏尚,他曾经让匈奴不敢犯边,但是后来却被罢官,因为冯唐的求情才官复原职。可千万别嫌弃当初的云中太守,他如今依旧可以杀敌立功,报效祖国。】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的视线瞥过台下众人,最后在陈子昂的面上停了一瞬。

她也有些心惊。

虽自诩爱惜人才,可只有她才知道她放过了多少的人才。

有与她作对的,有不合她心意的。

也是时候将这些人叫回来了。

如今因着这巨幕的出现,众人显然能够更加地理解女子了,虽说要真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她这个帝王的位置,如今已经算稳了。

现下最重要的是要找个靠谱的储君。

没有人比武则天更清楚自己的身子。

只是可惜了,她想来想去竟不知到底该选谁,选谁才不至于葬送了如今的江山。

【这首诗用了很多的典故,跟王维平时的风格差别很大,这样的改变应该是王维经历挫折后而产生的,除了他在仕途上的挫折,来到边关看到不同的风景也让他写下不同的东西,有时候创作就是很能反应作者的思想与经历。】

关于这一点已经没有人能够反对了。

放到自己的身上,众人还真就不觉得。

可是这么快地去看旁人的一生,才清楚地知道,原来每一个阶段做的事情都是不会相同的。

这大抵与孔子所言三十而立等言语相通。

即便儒家的一些思想被幕中女子给否定了,但是众人还是想说一声。

圣人真是大智慧啊!

【抛开这首诗的思想来说,这首诗写出了一个鲜明的失意老将的形象,老将年少英勇却遭受不平待遇,还惨遭遗弃,然后他依旧一腔热血想着精忠报国,而整个一首诗表达了王维对老将,甚至是边关将士的赞赏,也能看出他心中的爱国之情以及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决定多举办制科考试。

他要让所有想要为大唐做事的人都有机会。

而选拔人才最有效的方法自然还是科举。

他要亲自主持!

【但是这首诗中间也写了邵平、陶渊明这样的隐居之人,这是王维无法建功立业的退路,也是很符合他这时期的半官半隐的心态的。】

第183章

王维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崔希逸改任河南尹,但不久就离世了,王维有诗《送岐州源长史归》,王维回到长安。】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是年,张九龄离世,孟浩然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肯定让王维心中不好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崔希逸是个不错的人,王维想。

至少在那样的时候那样的地方,能做到像崔希逸那般讲信用的不多。

而在王维的心中,显然后面提到的两人于他更为重要。

那段时光是黑暗的,可如今回想起来,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人不都会走的吗?

【冬日,王维知南选,大概就是去南方管理南方偏远地区有关科举的一些事情,他从长安经过襄阳、郢州、夏口一直到岭南。】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也是曹植近期来考虑的。

虽说已经有了科举,也有许多的人才涌进邺城。

但是在这世间的许多角落,或许很多人还不能理解科举的重要性不能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需要他们去努力。

只可惜大战未平,现在能吸引人才来邺城已然很不错了。

他也不可好高骛远,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是最紧要的。

【王维,他跟李杜那些诗人是有些不一样的,他在年轻的时候像李杜那种漫游的时间稍微少一点,而此时他的外出已经是经过岁月蹉跎后的外出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