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538)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这里的太白不是李太白啊,是太白金星的太白,夜观天象,大概是在看战事,因为据说太白金星是主兵象的。这个来自长安的少年关心着边关的战事,所以大晚上的跑到城楼上去夜观天象。】

李白脑子里一下就有了画面。

那是一个手持宝剑的意气风发的少年,或许就是自己年轻二十岁的样子。

如今,他也算老当益壮,想来就算再去也没问题。

不会像王维笔下的老兵那么凄惨。

然而他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心里的这样的话。

【而行人又是怎么做的呢?“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陇山上的明月高高挂起,行人吹起了羌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关西来的老将悲愁不已,停了马听着笛声忍不住流泪。他为什么流泪呢?】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这些年来身经百战,部下偏将都已封了万户侯,这两句是典故,说到万户侯我们自然而然能够想到李广,“李广难封”嘛,李广在大大小小的战役当中看似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但是他的贡献肯定也是有的,这里老将以李广作比。】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对李广的事情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了。

其实他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很自负的人,做下的事也不会轻易认错。

对于李广之事,他一直认为自己没什么错。

李广的功绩真的值得自己给他封侯吗?

可是这后世之人为何都这般说?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而这两句说的是苏武的典故,之前我们常说李陵,苏武说得少,他们两人都是去攻打匈奴的将领,两人都被匈奴人给抓了,但是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李陵选择假意投降,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诈降太真,连自己人都信了,害了自己的全家,而苏武誓死不降,在匈奴喂了很多年的羊,倒是全了自己的忠臣名节。】

这段历史也是令人唏嘘的。

谁不知道苏武虽是保全了名节可是最后的下场却也没多好。

儿子被霍光杀死,只留下和匈奴女人的另一子,一生与匈奴人为敌,最后自己的后人却也是半个匈奴人,多么的讽刺啊!

【其实当时匈奴人还曾经让李陵去劝降苏武,但是苏武却拒绝了,可是十多年后,苏武回到朝堂并没有得到多高的封赏,拜官典属国,王维认为汉武帝对苏武不公,从而表达对自己的待遇的不满。】

刘彻想这王维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误解?

不过他这人好像就是如此,先时写《过始皇墓》,这时候又写自己。

他倒是想看看王维还能写出什么来。

【王维通过写观星的对未来还心怀希望的少年,写路上的思想的行人以及得不到封赏的老将的描写写出了边关将士的不易。】

【边关将士千千万万,战亡的人数可能远高于建功立业的人数,但是这样的情况别说是王维,就是千古名将来了怕也是难以改变,所以人们只能祈祷战争能停歇,只要没了战争这些烦恼自然就没了。王维在此中虽然没有表达这样的想法,但我想他的心中应该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是希望世界和平的。】

幕中女子这样的话,众人听听也就过去了。

世界和平,这怎么可能呢?

即便是在贞观年间、永徽年间、又或者是开元年间,哪有战争停歇的?

他们这些人在长安富庶之地过得倒是欢乐,可是边关将士们呢?

许多人到此时此刻竟才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

【而另外一首《老将行》更是直接描述了老将的一生,揭露了军队中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也歌颂了老将的精神气魄,这里应该也有他对于朝廷的不合理现象的隐形地抨击,我们来看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他这个人,年轻时候确实也有点任性,至少李隆基是这样认为的。

敢这样讽刺朝廷。

但是如今却变了,也不知跟自己有多少关系。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前面写老将年轻时候有着飞将军李广之勇,徒步就能取得胡人的坐骑,李广的这个事情我们讲过没有,就是他被俘虏装死然后夺马而逃的事。】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最近已经有大臣提议给李广追封了。

可是师出无名,刘彻并没有同意。

他就不明白,为何这些人都这么想呢?

是出自谁呢?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年纪轻轻就总是射中山中猛虎,这里依旧是李广的事迹,而后一句,哪里只有黄须儿才是英雄呢?邺下黄须儿指的是曹操的第三子曹彰,因为胡须黄色所以有此称呼,之前是说过的,曹彰孔武有力,曾经威震塞外,但是后来他却暴病而亡,曹植还怀疑是曹丕忌惮他的神武所以害死了他,他是不是曹丕害死的有待考证,但曹彰的武力值是不用怀疑的,而诗人却说,这老将是不输曹彰的,可见其英勇程度。】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