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之笔?
毋庸置疑,当是说的那两句名句了。
许多人看着有些云里雾里,他们都知道幕中女子说的是对的,可是怎么对的却难说。
明明那两句在诗中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
白居易本来也陷入了这困惑之中,但是一想到作用,他就豁然开朗了。
对于他而言,诗歌不写现实就失去了其中最重要的东西。
但是他写的或许之于幕中女子所说的流水账一样,虽然他不太多这流水账执意,可显然不是什么好的形容。
他的诗就是少了点这能够促进人们去想象整个场景的这点睛之笔。
【那,说是来慰问,王维在这边关做了什么呢?】
【他被崔希逸辟为幕府节度判官,作为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突然来到了这样的大漠之地,不管看到什么王维应该都是新奇而震撼的,在这里他看到了匈奴来犯,写下了《陇西行》,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但是却写出了战事的紧张,我合理怀疑王维是没有去战场的,这也很好理解,他虽然是被排挤到此处的,但是也算是领导派下来的,他又是大家族王家的,又只是一个文臣,且不说他没有必要上战场,就是他想上估计崔希逸也不会同意让他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打仗?
当时的王维就算有这个心也无这个力啊。
若是可以他也想冲锋陷阵一回,可是他哪里有这个本事,去了不是送死是什么?
倒是另一边的李白想起了自己曾想从军的事情。
是的,或许这次进京不行,他还能去从军。
想到这里他才发现和杜甫的再次会面让他有多激动,竟是忘了自己先时的打算。
瞧杜甫的样子,他不可能让杜甫随着自己一起。
而他自己也已不再年轻,他在这些事情上不能再这样任性妄为,最好能留在长安。
从军只能是他背水一战的选择。
【但是这不影响他写出优秀的边塞诗,毕竟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都没有去过边塞呢。】
【我们看看这首《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这两句,完全就是想象的嘛,这是描写侦察兵送急报的场景,“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等这快马加鞭的军书到了才知道原来匈奴把酒泉给围了。这里的匈奴应该不是指匈奴了,匈奴已经没了,应该也只是一个代指,代指突厥、吐蕃等外邦,酒泉,大家应该知道,如今的卫星发射中心之一。】
卫星又是什么东西?
看,这不又有了?
代指,实在太普遍了。
普通人完全不在意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反倒对幕中女子说的一些细节很感兴趣。
倒是那些朝堂中人开始紧张起来。
不管文臣武将,内心深处最不想的就是打仗,兵部不想征兵不想牺牲,户部不想给银两,其余人更是不想百姓受苦从而导致天下大乱,更别提若是战争失败会带来的恐怖的后果了。
只是那些百姓们的反应就没那么快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
北方的那些外邦一直都不老实,总是入侵他们的国土。
但边关有将士,他们时不时地就要打仗,他们一定能打赢的,只是不管输赢他们这些人的日子就是要更苦一些罢了。
因为将士们要上战场,他们没有粮食没时间种地,他们得吃百姓的粮食。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关山飘着大雪,却看不见狼烟,都被大雪给熄灭了。】
【一字没有写战争,但是却能将人的紧张给吊起来,这就是真正的意在言外,那个时候就说明了北方的局势并不是特别好,但是应该还算正常吧,偶尔打仗就是这样子的。】
【王维他不是武将,对于边关的形势他肯定也是看不大懂,这个很好理解吧,或许这也是他被人弄到边关来的原因之一,反正你小子到边关也立不了功,蹦跶去吧。】
李隆基都不太记得把王维弄到边关去的事情了。
他那时候哪里把王维放在眼里。
但是把文臣弄到边关确实是难以立功,除非文臣能传回来好消息,李隆基也不得不承认,这要看运气。
文臣在边关通常是起监督作用,必然会遭到忌惮,只怕那时候王维也是很想隐居的吧。
【但是王维虽然确实没办法在战事上做什么,甚至发出一些自己的意见都有些困难,但是他却可以观察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士兵们的生活,其中他对老兵尤为关注,我们看看他的《陇头吟》和《老将行》。】
【首先,《陇头吟》不仅写了老兵,还写了少年以及行人,反应了边关的艰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