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530)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更何况是见过那么多人才的帝王呢?没有一个人才,还会有另一个。

其实许多人都知道帝王是不缺人才的。

但是更难得的是帝王要去用这些人才,否则,千里马再多,没有伯乐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这事情总归是传言,我个人觉得这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孟浩然能名动长安,不至于藏在床底下吧,就很离谱,而且孟浩然或许是个很随性的人,但又不是傻,难道不知道这样的诗会让玄宗不喜吗?】

【但是这首诗孟浩然既然写了,以他的名声自然就会传出去,传到宫里也不是不可能,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孟浩然离开长安,王维写下了《送孟六归襄阳》。】

第180章

王维

【一般情况下,如果碰到朋友生活不顺,许多人通常会劝对方振作起来,但是王维却没有劝孟浩然不用执着于仕途,而是让对方放开胸怀享受隐居生活。】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喝得有些多了,反应慢了半拍,听到这话,他不由地去想自己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时候是怎么和对方交谈的。

他们是一起叱骂,一起欢笑,或许还有一起埋怨,他们都满怀壮志却也十分迷茫,并不知未来会如何,能如何。

【这首《送孟六归襄阳》语言虽然很平淡,但是感情却十分真挚。】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闭门不出门,久了就不懂世俗之情了,“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或许你回到故居去才是良策。“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喝醉了酒在田间唱歌,笑着读古人著作。“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这是一生的好事,不用再去献赋求官了。】

东晋。

陶渊明终于还是收了笑容。

他明白王维这般劝着孟浩然心中定然不会好受。

王维是站在自己的无奈的经验下劝说孟浩然的。

或许他知道孟浩然放弃仕途隐居并不会有多畅快。

但是他也不想孟浩然陷入自己这样的纠结之中。

【献赋求官的事很早以前就有,汉代司马相如献上《子虚赋》给汉武帝,汉武帝非常赏识司马相如的才能,我们之前讲杜甫的时候,杜甫也写过《三大礼赋》进献给玄宗,玄宗也挺满意,但是因为李林甫的原因并没有能成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林甫。

李隆基半眯着眼,想起那个曾经在自己面前点头哈腰的人。

他当然也已经清楚了,如今的局面不是一个李林甫能导致的,甚至他也没办法撇开自己的错误,不过这不影响他把怒气宣泄到李林甫的身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李林甫真以为自己能逃走吗?

【王维之所以这样劝说孟浩然,说明他确实认为隐居是一件值得向往的事,但是他自己没有彻底放弃仕途,为什么要劝孟浩然放弃呢?】

大多数的百姓们并不如有着类似经历的陶渊明懂王维。

大家也想不通,他们只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自己都不想放弃,怎么劝别人放弃呢?

孟浩然肯定也不会想放弃的啊。

这些怀疑确实是有道理的。

王维叹息一声,说不上后悔,他劝不劝显然改变不了什么,他相信孟浩然也不会怪他。

【这大概跟孟浩然的性格有关,孟浩然和李白也是好友,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很相似,都是挺潇洒随意的,但是这样随意的性子或许真的不太适合做官,据说孟浩然因为文才好,许多人都看好他,热心提拔人才的韩朝宗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韩朝宗想向朝廷推荐孟浩然,两人约好了时间,可到点时孟浩然却和朋友喝醉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听着这样的事情,也有些无言。

如今的他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却想这后人做事前怎么不想想他这个古人的那些糟心事儿呢?

但这样的想法终究是太过于天真了,古往今来,多少荒唐事,谁不知道要明君贤臣方能兴国,慈父孝子方能兴家,可昏君佞臣 、荒唐父子还少吗?

他人经验固然有用,可很多时候不亲身经历可能真的不懂,不过这不代表人就不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相反应该尽量吸取教训,能避免犯错那就再好不过了。

【而李白也曾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他供奉翰林时,有次玄宗想听他作诗,但是他却和朋友在城里喝醉了,玄宗把他召进宫,据说还帮他擦嘴,还给他调羹汤,而李白写诗写着写着竟让杨玉环帮着捧砚,然后还指使高力士帮忙脱靴子,这就是著名的“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