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秦始皇在下令修筑的时候具体是为哪些缘故使用水银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说起盗墓贼,古代的墓穴都很难逃脱这个命运,像清代的慈禧墓、乾隆墓,里面的绝世珍宝被一盗而空,清代被盗得很惨,像乾隆这种花钱如流水的,我估计他下葬的时候,不知道放了多少宝物下去,然而他的墓穴所在的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家陵墓清东陵只剩了一个孝陵完好,其余无一幸免。】
清,乾隆年间。
“什么!”
乾隆眼珠子瞪得溜圆,其余一干人等也都傻了眼。
众人已经顾不得去想什么乾隆花钱如流水,又或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家陵墓。
只是乾隆的墓穴被一盗而空之事就足以让众人花花一段时间来反应。
老天爷啊!那可是皇陵啊!
【另外比较有名的还有曹操盗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而他稍微好一点,虽然也很不道德,但是是为了筹集军饷,而不是为了个人私欲,最早摸金校尉这个称呼就是源自于他,出自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说是摸金校尉是曹操为了盗墓设置的官职,史学家们一般不认同,因为在古代,碰上这种事情应该是会讳莫如深的吧,史学家们认为他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地去盗墓。】
【但是我个人觉得哈,这事情出现在三国那也不是不能理解,三国时候那离谱事儿多了,主要是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还不如后面的朝代被禁锢得深,再者从曹操的作品中我们约莫能看出他信道教吧,至少是没有佛教信仰的,而道教不信来生,不在乎因果循环,所以关于这种事,他做了就是做了,他既然后面都没否认,前面没有藏着躲着也说得通。】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做了就是做了,他没什么好隐瞒的,即便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曹操想得通,他叫人去挖的,那么多的人都知道这事情,他否认有什么用,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就像幕中女子说的,他是为了筹措军费,那笔银子可是养活了他的军队好几年。
不过这事情都已经过了那么久了还被人翻出来说,他的心情也实在松快不起来。
只盼着对活人好些,让人忘了这事情吧。
【据说曹操为了不让自己的墓穴被盗,特地设置了七十二疑冢,就是假的墓穴,不过这只是传说,尤其是数量上,肯定是个概数,不过有没有疑冢,我觉得有可能,毕竟他知道墓穴容易被盗又不想被盗,然而他千防万防,还是没能幸免,等考古学家发现他的墓穴的时候里面早就被破坏过了。】
曹操手中拿着缓解尴尬的茶杯哐当掉在地上摔成两瓣,居……居然被破坏了?
谁敢!
他闭了闭眼,知道自己就算气死也没用,那都是后人,他怎么能找人算账?
怎么才能不被盗呢?曹操想。
不只是他,所有人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那皇家的墓都是修得机关重重的,一般人肯定进不去,这都保不住,那他们这些普通人的又如何能保住?
【而这些被盗的墓穴通常尸首也难逃一劫,我觉得这可能是为了防止尸变之类的,总不能这些盗墓贼都有这方面的癖好吧。】
“父亲!”
曹丕本不想开口,没想到就看到曹操往地上栽去。
也是,连尸首都保不住,谁受得了这打击啊!
【我们接着往下看,“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墓中有海,人怎能渡过,在那无春的地底,只有金银所铸的不会飞的大雁。】
【“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松树被吹得哗哗作响,像是那些大夫们的哀悼声。”】
【我们整首诗,肯定不可能是在夸赞秦始皇,里面对他的功绩只字未提,只说了陵墓以及其陪葬品的豪华,还有“大夫哀”,王维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还在为方才幕中女子说的话而感到惊讶,一时没能反应过来。
幕中女子是怎么……不对,王维是怎么知道自己墓穴的内部的呢?
这问题在他脑子一过,他险些一口老血吐了出来。
【怀古伤今?显然不可能,至少身处于开元年间的他不可能会认为当时的唐朝不如秦朝,那是在斥责秦始皇,斥责他的大兴厚葬,穷奢极欲。】
所以……
许多人脑子里同时闪过一个念头。
那这是否说明只要不厚葬,陪葬少些就能免受其害呢?
可是……能厚葬的为何要薄待了自己?
【这是当时大多文人对秦始皇的一些看法,我个人觉得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见识了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身处于一个盛世,说白了就是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已经飘了,我相信那时的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前面的皇帝是不如唐朝皇帝的,而他们所追求的盛世正是需要一些反面例子,秦始皇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他们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