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也觉得若是自己晚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是挺好。
幕中女子所提变法之失败他认下了,他也承认那样的情况下不失败是很难的。
但是如今他们的变法提前了,甚至比庆历新政更前,说不定这就是上天给他们的机会,战胜那所谓的必然性的偶然性的机会!
所以他不会放弃,他相信只要是盼着大宋好的,即便是被说懦弱的官家,也不会放弃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的《泊船瓜洲》,这首诗王安石何时而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我个人觉得就是变法失败之后,他为官多年,有许多次往返江宁与汴京,也不止一次经过瓜州,在某次他就写下了这一首诗,其中也提到了钟山,大约是想家了。】
虽然王安石并不是江宁人,但是自从随着父亲在江宁读书,他就早把江宁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若是要让他选择一个地方终老,哪怕是如今的他,也最愿意选择江宁。
王安石暗自在心中打算着自己日后的归宿。
【泊船瓜洲意思就是在瓜州这个地方停船,“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指的是镇江,而瓜洲是一个镇名,在扬州,陆游也曾在《书愤》中提到瓜州“楼船夜雪瓜洲渡”。镇江和扬州挨在一起,这两个地方中间就只隔了一条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眼前一亮,这是他不知道的诗。
但哪怕只出现了一句,听起来也是一首不错的诗。
他还是很期待幕中女子能谈谈自己,不为名利,但他想知道后世之人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诗作的。
【然而当他站在这个地方望向自己的家时却是隔了数重山,明明数重山,他却用的“只隔”二字,我觉得应该是表达他渴望回到钟山的心情。】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有点不懂,都到瓜洲了,自己为何还那般急切呢?
会不会是在自己母亲离世后急切地想回去呢?
说起这事,王安石心中还是有些发紧。
被幕中女子提到自己,这最让人难受的大抵就是与亲朋好友分离和功业难成之事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而这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带着“我”回到在钟山的家呢?】
【这首诗看似是一首思乡之诗,但是其中却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仔细多读几遍咱们就能看出王安石诗句中的一点点违和的感觉,说得不好听是违和,但是说简单点其实就是矛盾。】
【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适当的矛盾让这首诗更有内涵,“只隔”、“数重山”,而这里春风吹绿了江南,风景是很美的,然而在隔了数重山加数重山的汴京城呢?春风是否也将那处吹绿了呢?显然没有,所以啊,“我”还是回到那钟山去吧。】
幕中女子这么一提点,王安石懂了。
或许真是如此。
他急切地想要回到江宁,但心中却也割舍不掉汴京城。
所以哪怕是还有数重山他也觉得是只隔,因为他知道他回去了他的变法就离失败更近了。
可他又得回去,因为那里是他的家,有着母亲的,有着回忆的,有着徐徐春风的家。
【当然了,这里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测性的解释,乍一看其实还有点牵强,但是因为是根据王安石的生平的经历来进行分析的,也算言之有理吧,不过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解释这首诗的表面的含义也是可以的,他也可以是一首很好的写景诗。】
众人笑,确实挺牵强的。
但是也没有人能说幕中女子的理解就是错了。
尤其是这样的连年份也无法知晓的诗句。
而且幕中女子是个聪明的,她几乎很少说很绝对的话,但凡是不确定的她都将问题抛出来,不得罪人。
【“明月何时照我还”,所幸王安石最后回到了他自己在钟山的家,公元1086年,元佑元年,王安石病逝钟山,葬于半山园,他可以远离那朝堂硝烟,伴着钟山明月,看那江南一春一春年年春。】
听到自己死亡的消息,王安石竟一点也不悲痛,甚至连惋惜也没有。
不过他倒是有一点愧疚,他去做了,大刀阔斧地做了,但却也因此伤害到了一些百姓,此非他所愿,只盼着接下来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王安石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虽然并不完美,他所做的事情也并没有达到一个十分完美的结局,但是他的勇于改革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而他的那些变法改革措施,也为我们现如今的改革提供了许多思路,评价这些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