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424)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而他的这苦又能与谁言说呢?

【评论了一番前辈们之后,白居易开始讲说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这古代的教育还是挺卷的哈,后来他知道可以考进士,就努力读书,导致口舌生疮,早生白发,后来考中进士又考分科考试,家中贫困多变故,但他也没有放弃写诗,朋友们都说他写的诗好,可他觉得不好。】

【后来他的阅历更丰富了,开始明白,“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和诗歌都应该反映现实,这是找到了自己的追求,他说那个时候皇帝刚刚即位,“屡降玺书,访人急病。”屡次下诏书,访查民生。这里说的应该是唐宪宗,唐宪宗一开始还是不错,干了点实事,我感觉他就有点像低配版的李隆基,前期做了点功绩就开始飘了,因为做的功绩不大,飘得不远,造成的结果也没那么严重,反正他后期也是不怎么行的。】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想,他还是要坚持“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但是如今他要加上一个“为文而作”,太宗爱上官仪,玄宗喜李太白,不是因为他们写的诗文优美吗?

若是他们在诗中添上人间疾苦,上者爱听,其行可行也。

而自己只需将诗文写美,而不变其宗,岂不比他们更简单?

唐宪宗:“???”

他是低配版的玄宗?

这是……这显然不是在夸他。

他没有玄宗的功绩大?

玄宗虽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却差点葬送大唐,那是过大于功的,自己那可算是力挽狂澜了,也没做让大唐走向灭亡之事,他还不如玄宗了?

偏偏这些心里话他还不能往外说,实在憋屈。

然而,他不乐意,身处于另一时空的李隆基还很不乐意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没忍住嘁了一声。

就他?

还和自己比?

他不信这后世能有比自己对大唐贡献大的。

若他们真能做到自己年轻时候那般,大唐也不至于亡。

这时肯定要抛弃安史之乱来说,毕竟那事还没发生。

左右他现在还是有机会的,他定要让后世都赶不上自己。

思及此,他开始着急让李白、杜甫回京了。

【白居易说到自己当翰林学士、左拾遗的那段时间,碰到一些事情,可以解救民生可以补察时政但是又没办法详细地跟皇上说清楚的,他就“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写成诗,想慢慢让皇上知道。】

【然后他写到自己的三个追求,这就是他那个时候想要达到的,“上以广宸听,副忧勤。”首先是开阔皇帝的见闻,帮助他思考,“次以酬恩奖,塞言责。”第二个就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尽到做谏官的指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最后才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唐,元和年间。

李纯也有点后悔了。

这白居易,是他小看对方了,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得好好想想让他与元稹坐在哪个位置,谏官就免了。

以他二人的性子,只怕不用让他们做谏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劝谏,给他们多安排点事,让他们没时间搞那么多,最好是只挑要紧的劝谏。

【然而“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这一切想法,想得好好的,还没成功先遭了奸人诽谤。】

这事情李纯已经慢慢开始处理了。

老虎不发威,他们真当自己是傻子。

【他说别人一听到他的《贺雨》,就吵吵嚷嚷,说是不合时宜。《贺雨》我们前面提到过,就是他上书让皇帝以善举求雨,在这其中他写到“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君王要圣明,臣子要直谏忠诚,这还不算什么,主要是后面这两句,“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祝贺这一次的开始,也希望能继续保持下去,做到有始有终。】

【最后这话说得就有点尴尬了,意思就是以前皇帝做得不好呗,如果我们是李纯,我们会说什么呢,你,在教我做事?】

李纯撇撇嘴,可不是吗?

白居易什么都好,就是说些话不招人听。

他是天子,还要看他一个臣子的脸色不成?

有时候为了皇家威仪,碰到这样的事,他自然是应该发怒的。

不只是他这样认为,其他的许多皇帝甚至是臣民也觉得白居易有些僭越,虽然白居易是为了大局着想。

可到底是不会说话。

【而他说的第二首,是他的《哭孔戡》,孔戡是孔子的38代世孙,当时被诬陷,郁郁而终,于是白居易为他叫屈嘛,结果招了许多人的愤怒。他写的《秦中吟》我们说过,主打的就是写权贵与平民的对比,所以权贵闻之变色。而《登乐游园望》写的是元稹被贬,小人得志,“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执政者听了都痛恨他。还有《宿紫阁村诗》,前面提过,这诗让那些掌握军权的人听了咬牙切齿。】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