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看了眼自己身旁的杜二甫。
这大抵就是杜二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而又受后世推崇的原因之一,他的诗中有太多现实的东西。
可李白却没想要学他,因为自己的浪漫主义,自己的无边的想象也不错。
他愿徜徉在想象的世界中。
这世上有杜二甫就难有李二甫,但有杜二甫也能有李十二白。
他们不同,却能共处。
【了解了李广的生平,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李广是怎么样的。】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这儿就是说的霸陵尉的那件事情了,但是这里突出的就是故将军,这个说法是《史记》中原有的说法,而后面“恨”字虽然不是真的恨,但说明辛弃疾不是站在霸陵尉这边的,“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霸陵尉醉了不认识李广,但李广却闻名天下了,而且是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方式。大家看这前面几句的情感倾向与我们之前所说的又不相同,这是辛弃疾的理解,仔细一读好像也不是不行。】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对于这事件,辛弃疾确实有他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李广或许心胸不够宽广,但也不至于随意就杀害一个小人物。
或许是他与李广的微微相似的经历让他的判断不够准确,但就连幕中女子也不能完全地说是他错了。
这个霸陵尉醉酒说什么样的话史书未曾记载,谁也不能说他无辜。
而李广原就是有志难酬,何以要再受此侮辱?
【除了李广的桃李无言,他的英勇神技也是很受推崇的,当年李广看到石头以为是老虎,于是便弯弓射箭,结果箭矢没入石头,一看之下才知道是石头,辛弃疾说:“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这故事也是出自《史记》,李广最擅长的就是箭术和骑马,这里也是夸赞之语。】
【然而这样的英雄最后却没能封侯拜相,只能晚居田园,“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这儿显然就是夹带私货,说的就是辛弃疾他自己。在辛弃疾看来,或许自己跟李广是同一类人,虽然都刚正不阿,也有立功,却惨遭罢黜。】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他不是吗?
他韩信的功劳比他们少了吗?
韩信自认为自己矜矜业业,又何尝不是刚正不阿?
若是没有他,如今这天下之主还不一定就是陛下,可他不仅会被罢黜,他还会被害死。
好不容易放平的心态如今又汹涌澎湃起来,韩信以为自己不在乎了,但好像……
好像他终究受不了这委屈啊。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这里化用自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其三中提到“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表达的是杜甫知道自己仕途无望,而后想隐居的无奈。他后面写的是“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想学着李广射虎于山间,但是他这里的“看”字用得还挺妙的,杜甫应该是会骑射的,但是他却说“看射”,好像不准备自己动手,为什么呢?这要大家自己去猜猜。】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看着李白有些疑惑的目光,杜甫蹙眉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
这当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了,杜甫想,他还真不敢胡乱猜测那时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想法。
不过想来也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想法。
【辛弃疾化用杜甫的句子说,“我”才不要杜曲种桑麻,“我”要干嘛呢,要像李广一样南山射猛虎,要风流慷慨,潇洒度过余生,“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自嘲一笑。
可事实上呢?
如今他不就是在隐居吗?
他有潇洒慷慨吗?
没有。
李广如此将才仍不受重用,不被他们信任的自己又如何会有出路?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汉代对外开疆扩土,功名能传扬万里,但是在当时像李广那样骁勇善战的人才也会无职闲居。言外之意,何况如今的自己呢?】
果然啊。
辛弃疾笑。
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
【正想到此处,窗外吹来一阵风,凉意随之袭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突然从历史中跳出来回到现实,但是我们却不会觉得突兀,反而这样的句子让感伤的氛围一下子拉满了。】
【虽然我们都说辛弃疾是豪放派,但是越是看他的作品就越是能看到他的一些细腻之处,再一次证明了铁汉也有柔情。】
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
忽地一阵风吹过,撩动辛弃疾鬓间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