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馋了。
【“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屈原可真是无情无义啊,写了那么多的花木喻君子美德,怎么不把桂花也写到《离骚》里呢?宋代陈与义有相似的句子,“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一顿。
这还是他第一次在巨幕中听到有后世之人批判自己的,他的心中竟泛起一丝庆幸。
虽然不是什么太不好的评价,但只别在一味地夸赞他才好。
然而他却没想到,这也能被人拿来作文章。
第103章
李清照
【在很多人的眼里,《离骚》中的植物就是性情高洁的象征,所以,他们看似责怪屈原没有在《离骚》中提到桂花,但其实只是在借屈原以表达对桂花的赞美。】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说到此处屈原还真自我怀疑了一下。
桂树是一种用处极大的植物,若真论起来,它完全可以作为女子口中性情高洁的象征。
其花可酿酒,还可作为装饰,而桂木更是可以制船造桨,可比有的人有用多了。
【北宋末年,党争愈演愈烈,李清照作为“元佑党人”的后人,日子自然也不可能安宁。】
【在公元1102年到公元1107年,也就是从崇宁元年一直到大观元年,这一段时间里,李清照一直因为党祸松紧而往返于家乡和青州之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时候管得严了,会有禁止元佑党人子弟居住在京城的规定,还会有不允许宗氏与元佑党子女成婚,订了婚的也要解除婚约。】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这些事情都是李清照不爱提的。
因为这党祸之争,她和官人才有了那么多的分离。
而她很清楚的是,他们两人只是许多人中的两个,因此而遭难的还有许多许多,甚至于整个大宋都在因此而陷入阴霾。
其实幕中女子先时的说法不妥,她和苏轼根本没什么恩怨。
这事情能怪到苏轼的头上吗?
肯定不能。
因为苏轼跟他们一样都是遭难的人,即便没有苏轼也会有其他的人,即便他们不遭罪也会有其他的人遭罪。
古之商鞅、屈原都是遭罪之人,变法都是如此的。
可是他们想要大宋变得更好,就必须得变法。
就连李清照也没发现自己已经开始自然而然地思考自己先时很少会去思考的问题了。
然而她虽什么也没说,其表情还是分毫不剩地落入了一旁赵明诚的眼里。
赵明诚不喜欢看到李清照蹙眉的样子。
他仍记得两人初见时李清照那浅笑嫣然的模样,不过几年过去,岁月并没在她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但她却多了些愁。
赵明诚心中揪了一下,看着李清照无意识转动着的杯子,伸手将那杯子夺了过来,吓得李清照颤了一颤。
见她一惊一乍,赵明诚嘴角噙出笑容,帮她将酒杯填满了。
而李清照显然没搞清楚状况,先是一愣,而后才随着赵明诚的笑容和动作眉目温柔了许多。
【这段时间里,李清照也写了不少的词来表达她复杂的心情,或许当时的她以为那时的日子便已经是最难的日子了。】
这话说得不算直接,但也很好理解。
意思以后的日子会比如今更难。
李清照轻轻吐出一口气,仔细想来,幕中女子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国家灭亡,丈夫离世,这可不是很难吗?
再比较比较,如今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便是在与丈夫短暂分别后所写下的一首词,别名《一剪梅·别愁》。】
【这首词我们都很熟悉了,以前在读书的时候说起愁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李清照的这一首,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近来得知李煜不再要生要死,只一味在屋中写词,宋太宗赵炅对他的态度好了不少。
好吃好喝的、好纸好笔直往他那儿送。
即便天真如李煜,他也猜到了,许是因为幕中女子提到了自己。
李煜有些激动地翻出巨幕出现后不久写出的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他想起巨幕刚出现的那段时间,他仿佛觉得这世间已经无可留恋。
可是到了后来,他看到了如此多不如意的文人,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仿佛天之骄子,可他们每一个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于是渐渐地,李煜开始觉得他们的作品有趣,他们的为人有趣。
而且他还期待着更多的文人,期待着幕中女子解说自己。
现在虽然并没有解说自己,可提到自己的词句,还是这么高的评价,这让李煜根本无法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