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郡内。
杜甫和杨氏在屋子里都听到了外面的交谈声。
杜甫也以为李白说的是气话。
他只是想发泄一下罢了。
像他那般骄傲的人,怎会说自己不是济世之人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济代人”,其实是济世人,这里可能是为了避李世民的讳,但那时候是没那么严格的,因为李世民曾经下令不用避单字,只需要避两个连在一起的字,以后大家在读唐代文学时,碰到此类没有用世的词语可以往这方面想一下,包括我们常常说的一些典故,看得多了就知道了,其实也跟咱们以前读书写作文是一样的,都是什么岳飞、海伦凯勒,一提名字咱们就知道精忠报国,不屈不挠。】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都等得不耐烦了。
这么多天过去了,女子终于又提到了他们。
让岳飞主帅抗金的事情早已经传下去了,只怕不久将会有捷报传来。
即便朝堂上有人反对,但赵构是相信这神技的。
他相信大宋仍在,还会在他手中变得比以往更好。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了。】
【诗人在夜晚思念好友,说,“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我”明日就要真正地隐居去了。反正在外面也没有我的用武之地,无法实现“功成拂衣去”,那便就归入武陵,看那“桃花笑杀人”吧。①“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国子监内。
“笑杀人?是笑煞人吧?”有学子低低说道。
但是这样的错误,幕中女子不应该犯才对。
他们时常会觉得女子说的有些错误,但是理解起来又没有太大的问题。
就像此时,就当是说李白真的要隐居了。
什么?
李白真的要隐居了!
【李白已经渐渐开始失望,就像杜甫一样,心中的理想因为现实的矛盾不断地被瓦解,或许李白这时候是真的打算隐居了,然而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时,机会却悄然来临了,天宝十五载冬日,永王璘水军至寻阳,三次请李白下山。】
【然而福祸难料,此行是福是祸,连李白自己都不知道。】
众人陷入沉默。
该来的还是来了。
①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李白用的典故实在太多了,把他的书都读了,能了解好多好多典故。
第一次真正理解为什么会有“唐后无典”这个说法。
如果典故一直一直用下去,我们得学多少东西啊!
第92章
李白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个儿子,是唐肃宗李亨同父异母的弟弟,从小由李亨抚养长大。】
【李璘谋反这事情有争议,到了后来代宗时还帮他平反了,但不管正史野史都没太在意这次的平反,所以咱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谋反,反正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说李璘生在深宫,不太懂一些弯弯绕绕,“以为今天下大乱……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谋……谋反!
李隆基张了张嘴,险些快发不出声音来了。
先时听幕中女子提到李白参与永王之事,李隆基心中就有不好的预感。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自己这个儿子的事。
在得知李亨不行之后,李隆基不是没有想过将大业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
但左思右想,似乎每一个都没有自己这个孙子靠谱。
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他竟然敢谋反!
更重要的是竟拿大唐与那晋朝相论。
这儿子,不要也罢。
然而他虽然气愤着却没有动作,毕竟幕中女子说了此事有争议。
【当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过了不过五十来年,就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情,后来西晋灭亡,而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
【那个时候司马睿南迁就是因为江东地区还没怎么受到战争的侵扰,而此时此刻的唐朝也是如此,所以李璘以为自己可以占据江东,建立一个东唐。】
东唐。
听到这称呼无数的唐人都震惊不已。
永王……永王怎会如此?
大唐江山如何能一分为二?
简直气煞人也!
破庙门口。
李白眉头锁得紧紧的,永王谋反,而他,是那个助纣为虐的人吗?
这不可能!
他一生钟爱着大唐,怎会做出如此不忠之事?
而另一边,睢阳郡内。
听到这样的消息,高适也无法理解,明明李白看起来那般正义,如何会做谋反之事?
莫不是真如那幕中女子所说的那样,人老了就胡涂了,还是说李白为了他那理想开始不管不顾,剑走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