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甚至没觉得自己那斥退三军是这个夸大其词?
但想了一下,李白又觉得既然鲁仲连可以,自己为何不可以?
若是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在圣人面前一定好好表现,定会比从前收敛。
一定会的吧?
【第四首,李白又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抽离下来,转而投向现实,“函谷如玉关……人多沙塞颜。”前面这几句都在描写当时的社会现状。函谷关变成了玉门关,是什么意思呢?总结起来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都已经被安禄山占领,难以收复。】
【就算是申包胥的终日痛哭,哭得两鬓斑白也没用了。“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申包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当时吴国攻陷楚国,申包胥为了拯救楚国,于是去请求秦国的帮助,结果秦王不愿意,他便在秦国哭了整整七天终于感动秦王拯救了楚国。后来楚复国后,楚昭王想要重赏申包胥,申包胥直接拒绝隐居去了。】
【这都不用我说了,家人们,这什么,四个大字:功成身退。】
幕中女子说着,巨幕中间就真出现了红通通的这四个大字,看起来尤为骇人。
好在持续的时间不长,片刻后便消失了。
唐代都要覆灭了,为何李白还想着功成身退呢?
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他了。
现在这种时候不是应该担心……
可想到这里许多人又沉默下来,担心又有什么用呢?
李白能做什么?
他能改变什么?
【第五首一改先时对时局与身世的悲愤,转而开始写景,以景抒情,表达了李白的烦忧与迷茫,“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风景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但是李白这时候却无暇欣赏。】
李白眉头轻蹙。
日后还是要多加注意,莫要辜负了良辰美景。
想得太多,终究是没什么用。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夕阳西下,李白还不知道自己的归心到底在何处,现在到底该怎么办?“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把马儿停在一旁歇息,想走却不知前路在哪?正烦着呢,突然子规鸟又吵嚷起得来,“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更是烦上加烦了。】
实在太形象了!
在烦恼之时,遇上更烦的是声音。
自然会更烦。
【李白一路避祸,写下许多《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扶风豪士歌》、《猛虎行》等许多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这不是他的主场,论起来的话,肯定不如他浪漫主义的作品写得好,但是也是反应了当时那悲惨的社会现状以及他自己的悲愤无奈的心情的。】
李白自己也承认。
他的这诗写得似乎确实没有先时那什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得好。
不过既然有杜二甫写了那般多的现实主义作品,自己不是也就不必再去凑那个热闹了。
他也想通了。
根本不必要为了在后世面前得个好的名声,就去改变自己。
左右都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还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吗?
然后他就要做那潇洒自在的人。
当然了,假如让他回长安,他不与那些人计较便是了。
【后来,洛阳、长安都失守了,李白带着夫人在庐山隐居住了大半年,他在这里写下《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迭》,表达国家危难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惜。】
【“昔别黄鹤楼……十年醉楚台。”这前面一大段都是李白在回顾他上次与王判官分别后的那些岁月,感觉自己这些年都是浑浑噩噩的。】
可不就是浑浑噩噩的吗?
感觉走了许多的地方,做了许多的事,最后却发现什么事也没有做。
这就是李白此时此刻心中所想。
他还有机会吗?
李白问自己。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我”的才能压倒了楚国的屈原、宋玉,让梁园的邹忌、枚乘都为之倾倒。“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可世人却笑“我”夸诞,“我”的知音到底在何处啊?】
众人都无法理解了。
为何到了这时候了,李白还能如此自信呢?
夸诞。
难道是冤枉他了吗?
李白大抵是太爱做梦了吧。
梦与现实分不清,所以他一辈子都在寻梦。
【说完此句,李白的心情down到了极点,他说,“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如今叛军猖獗,世道混乱,安禄山那些叛贼的攻势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可我呢?“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迭。”并非济世之人,只能隐居在这屏风迭。】
“这李白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嘛。”
“什么自知之明?这是气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