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两边挨着山底的地方就容易卷起浪花,李白的这些描写都是细致观察下而得来的。】
【既然说到此处,诶,那我就不得不推荐我今天带来的小玩意儿了。】
女子说着从一旁的端了一大堆金边的摆件,有山有水还有楼。
“那是什么东西,看起来怪有趣的!”
“嗯,还是第一次见那样的山,若是绘画时用上这样的方式那一定很不错。”
李白惊奇地看着那些东西,他看出来了一些。
有黄鹤楼、有庐山瀑布……
那些都是他去过的地方。
果不其然,下一刻李白的想法就得到了验证。
【这些都是李白的足迹纪念摆件,大匡山、天门山……这些都是李白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去过的地方,若是喜欢可以下手哦。】
女子说完,依旧像往常一样,巨幕的右下角跳出一个框框。
但是众人都已经不怀希望了。
因为之前两次都显示余额不足。
果然,一试之下依旧不行。
“什么呀?这女子是在我们身上取乐吗?”
“就是啊,怎么总是余额不足,为了攒这余额,我让这玩意儿就这样跟了我半个月了!”
然而他们吐槽归吐槽,女子说话时他们却还是专心致志地听着。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一般。而这一叶孤舟就是诗人所在的舟。】
【这首诗虽然看着很简单,但是在讲此处雄伟壮阔风景完美呈现的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无拘无束地自由行者的形象。】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原来是那样的场景。
李白从前在心里想的如今呈现在了巨幕上,让他十分惊喜。
若是能将他所有的经历以诗画记录,当也意义非凡。
第65章
李白(小修)
【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前往扬州等地。后来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多少?
三十万金!
唐前各朝各代,许多人都惊呆了。
那可是三十万金啊!
众人惊叹于李白的富有,也惊叹于他的仗义疏财,毕竟财富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怎么就如此轻易地给予他人呢?
他们原都在想唐朝人为何都有那么多的银子漫游,现在看来,身处大唐盛世的他们是真有钱啊!
即便是后来穷困的杜甫开始也是极为富有的。
为何李白不接济他呢?
难不成又是随意自夸之语?
【李白一向仗义疏财,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他的交友圈,那李白的银子从哪儿来的呢?】
从哪儿来的?
难不成不是家中得来的吗?
也是,他的父亲不是获罪了的吗?家中条件定然不好吧。
【李白这一生几乎都在游山玩水,他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家中,据说他父亲是个盐商,当然了这事情正史中并无记载。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家世不管是正史还是从他的作品中都很少提及。】
【他曾经在《送杨燕之东鲁》中说,“我固侯门士”,意思是说自己是官宦世家,这说法历来存疑,但是《旧唐书·李白传》中有他“父为任城尉,因家焉。”的记载,这么说的话也算官宦世家。】
【但为何李白写了那么多的作品都没怎么提及,而《新唐书》甚至没提李客的名字呢?】
【这就不得不提我们之前说过的他父亲获罪的事情,我们大胆猜测,或许李白的父亲曾经做过官,然后获罪从商,这“士农工商”,古代商人地位是最低的,所以他没大肆宣扬自己的家庭倒也合理。】
【当然,这一切只是咱们的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当时的生活条件应该是不错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嘴角抽了抽,猜测得够大胆的。
这些与他的诗文也没太大关系,倒也不必细说。
首先是家里,还有哪里呢?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如果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写这个诗句呢?小时不识月,呼作大木盆。】
【白玉盘长啥样,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
听闻此言,众人都默默撇嘴不说话。
难怪会有“扬杜抑李”之说,那杜甫贫困,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为穷人考虑,但李白的诗句离他们太远了。
【其次是李白的人缘好,他结交权贵,虽然没能让自己做上自己想要的官,但是却认识了不少的达官权贵。】
【俗话说得好,“出来混的那都是要还的。”他仗义疏财,遇到困难时朋友自然会帮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