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181)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有时候在生活面前人总要有些妥协。

现如今,能安稳地活下去,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然而,好景不长,“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再次征我去军中。】

【虽从本州岛役,内顾无所携。”虽然只是在本地方服役,本来是可以偶尔回家看看的,即便不行也算是与家人同处一片土地,可是我却没个可以告别的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左右都只有我一个人,走得近了还能看到家乡,若是走得远了,那可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一想,家乡都没人了,远近好像也都无所谓了。“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听到这些,李白也忍不住驻足认真观看了。

那场景,他完全能够想象,就像贺监《回乡偶书》中的那样,这些寡妇只能是“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杜二甫这些诗句写得太过压抑,倒是与他如今的性子不大相合。

恐怕真如女子所言,亲身经历方才能写出这些东西。

所以他四处游走是对的,看得越多,懂得越深,那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只是我永远悲痛我的母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她的身边,只能是草草埋葬。“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她生了我却没得我的服侍,我们母子这一生都过得太过辛酸。】

【讲到最后,他才像是绷不住了似的,质问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生而为人却无家可归,还算什么人啊?】

【他质问的是谁呢?是县令?是叛军?是圣上?还是整个世道?】

李隆基心中给自己记下了一笔。

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

他若还想好好地坐在这个位置上,若想看到大唐好好地延续下去,除了解决那些个乱臣贼子,他还得给大唐子民一个交代。

没错。

即便他贵为皇帝,作为整个大唐最尊贵的人,他还是得对子民负责。

无他,那都是他大唐的子民。

子民没了,大唐也就没了。

【杜甫蹉跎多年,为入仕而努力,然而从管理兵器的从八品一直到如今,他一共就做了两年多的官。】

【在看过这么多的苦难现实之后,他终于意识到唐王朝不再是自己向往的那个可以发光发热的开元盛世下的大唐,而自己在这司功参军的位置上对恢复山河社稷对穷苦百姓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于是他终于放弃了这个官职。公元759年,干元二年,这一年,他四十八岁。】

【四十八岁的杜甫回头望去,他仿佛已经忘了那个“会当凌绝顶”的年轻人,他看到的满眼皆是战争与硝烟。迫于现实,他离开了这个地方去到了暂时还没被战争波及的秦州。】

①参考:男权话语中的“新娘子”形象——再读杜甫的《新婚别》[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0期177-179

浅浅求个作收吧~

第56章

杜甫

【杜甫在秦州并没有待多长时间,大约三个月,但是他平均每天都会留下一首诗。】

【这个时候的杜甫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少年意气,也正是对唐王朝最失望的时候,但是他距离孔子所言“五十而知天命”还差了那么一点点。他在这个时期写的诗都带着无尽的萧瑟,是完全可以反应他当时的那个心境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女子曾说一叶知秋。

李隆基也想通了,这时候的杜甫对大唐如此失望,想必天下百姓亦是如此。

只怕看了这巨幕,这些真正心怀天下的文人才子都不会再来为他 效力。

除非……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看着自己写在一旁的那三个戳在他心尖上的字。

他恐怕只能下罪己诏了。

【经历过唐王朝从繁盛到战火纷飞,对两任帝王从信心满满到逐渐失望,杜甫的诗歌内容与艺术表现上也都有所改变。】

【一开始他的诗歌中多是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后开始转向黎民百姓,到达这时他虽然还是关心着国家人民,但是诗歌表达的内容开始往回收,他开始转向日常生活细节,这样的转变也让他的诗歌开始有了一些瘦硬奇寒的表达,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的诗风。 】

唐,元和年间。

韩愈就说自己比较欣赏李贺的诗作,不曾想他们算是同出一源?

但他自小多看古文,诗歌中该不至于只有杜甫之风。

还有这瘦硬奇寒,他有些不大理解。

而另一边的李贺没想到自己能与昌黎先生相提并论,只觉十分荣幸,倒没去想太多风格问题。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