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既是老翁在劝说老妻,也是老妻在劝说自己,既是杜甫在劝说那些从军的人,也是他在劝说自己。】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叹息,是啊,有什么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这路就没了其他的路。
战是死,不战也是死,为何不试着努力一下?
若是没了兵,国土失守,那就没了国,没了国还哪来的家?
除了这样劝说自己,还有别的法子吗?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写下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句。
若是所有的将士都有他这样的气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从他完全决定将子桓作为接班者,已经许久未单独与子建谈过,近来子建乖顺,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负,若是因此起了坏心是曹操最担心的问题。
可想起这样的句子他又将怀疑压下去了几分。
再看看。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承上启下的一句话,走之前想到少壮时国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叹一番。其实这里的少壮时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壮时,还有唐朝的少壮时,也就是开元盛世。 】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时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从那时候起,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千古一帝,无需再过多操心便能将大唐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
谁知这么短的时间内,竟就……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现在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是尸山血海,“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哪里有乐土?怎么还能犹豫?“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我毅然决然地抛下家庭前往战场,真是让人痛彻心扉啊!“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里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们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艰辛还是得去做,这就是人,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不就是杜甫的写照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杜甫在做官时明知不该去劝说圣上了,可还是做了,最后被圣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结局,却被命运推着不得不去做。
这就是人生啊!
【我们为什么说杜甫观察生活细致入微,他就是写什么像什么,写新妇就把新妇的心理也给写了出来,而这首诗中最后的这几句话若不是以老翁的口吻吶喊,可能还没有那般沉重,所以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若杜甫真实地见识过,他写不出这样的历史强音。】
【然而新妇可以思念丈夫,老翁有老妻惦记,邺城败后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却是独自一人承受着这样的痛苦。】
【我们再一起看看写单身汉的《无家别》。】
杜甫忍不住地鼻酸。
这些真是自己会亲眼见到的吗?
怎么感觉一个比一个凄惨?
他老了之后会不会如同那老翁一般?
不!
预告中,他似乎与那单身汉一般……
杜甫瞳孔一缩,不可能吧?
“杜郎,怎么了?”
“没……没事。”
【这篇《无家别》虽然是诗人用第一人称写的,但是语言质朴,就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诗中似乎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可越是这样平实的无奈,才更叫人悲伤。】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安史之乱后,农村变得特别荒凉,以往的家园到处都是杂草。“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里”是古代的户口管理单位,管理者就叫里正。我们里有百余家人,现在都各奔东西了,“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活着的没了消息,死了的都已经化成了泥土。“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这次邺城一战失败,我勉强茍活回到家乡。】
【但是我看到的是什么呢?一片萧瑟景象,“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而村里也只剩下了一两个老寡妇和几只冲我嚎叫的狐狸。“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鸟儿总是留恋着自己的窝,我也一样,所以哪怕这地方再穷再破,我还是留了下来。正值春季,我扛着锄头下地种田。“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东晋。
有人深深吸了一口气,在得到旁人注视的目光时,他连连摆手。
“无事,只是乏了。”
没有人拆穿他,只道:“嗯,这次女子出现的时间确实有些长,应当快结束了。”
若不是形势所迫,他们谁又舍得离开自己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家呢?
好在此处虽已不是曾经的家园,但却也只是一山之隔,他们还在那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