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东当日便知道会用人送李小寒回来,早提前准备好了饭菜,免得送李小寒回来的人空着肚子跑一趟。
“那就先吃饭,吃完饭张公子和其他衙差大哥还得赶回去。”李小寒站起来道,毕竟明日就是清明了,大家都有事要忙,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再说。
吃过饭,张辅便带着人骑马告辞了,约定了后天一早再过来接李小寒。
傍晚,李家一家三口才有空静下来,好好聊一聊。
“怎么的白蜡的事情那么忙,我看你都瘦了。”王氏这才说出口。
“哪里瘦了。”李小寒笑道,“娘我这是在长高,我现在能吃两碗饭。”
“能吃就好。”王氏又问道,“怎么是张公子送你回来的?你爹当时回来也没说这个事呀?”
“张公子是来给我撑腰的。爹,才荣哥考上秀才了,祖父有没有来找你?”李小寒这才想起张辅过来的目的。
“爹来找过你?”王氏连忙问道。
“没有,没有。”李贤东摇头,“爹高兴的很,没有找过我。”
“哦哦,那可能是才荣哥说过了。”李小寒道,李才荣在这个方面挺聪明的,永远都知道哪里能用得上,哪里用不上。
“不过族长倒是跟我说过一两句,让我有什么为难的事可以找他。”李贤东又说道,“我想了两天,族长说的是不是这个事呀。”
“哦。不是这个是,什么事你都能去找族长。你想想,我不在家,如果你有什么事,万一影响到族里种番椒或者酿酒,这不是耽误族里的事情。因此族长是提醒你,如果有事情为难的,可以去找他,莫耽误了事。”李小寒说道,为李族长揽下了这个工作。
“哦,这样啊。”李贤东恍然大悟。
夜渐渐深,又到了天明。
今年的清明,过得颇为清净。除了族里越发兴旺了,供奉给祖先的祭品更加丰盛了,磕头也更加虔诚了,还有某些人心里某些小心思,怎么的,风水轮流转,差不多该轮到自己家了吧。
过了清明,李小寒又回到了庄子,忙活白蜡的事情。
第114章
清明过后, 定城外白蜡庄处。
李小寒从马车上下来,刚走进堂屋,青竹已经守候在一旁了。
“我要的资料在哪里?”还没有来得及歇下, 张辅已经对这青竹问道。
“公子, 你需要的今年降雨量和往年钦天监的降雨数据已经在这里了, 还有这个每年黄河封河和开河的日期记录。不过多是我们定城留存的数据,朝廷那边最新的消息还没有传回来。”
“嗯。先看这些。”
张辅凑近打开这一堆的文书, 李小寒也围过来一起看。
“怎么样?”古代的的文书格式和描述方式,让李小寒看得不是很确定。
“你看这,这是今年的降雨量。”张辅指着一个数字,然后又翻到另外几张纸,“这是去年的,这是前年的。”
“等一等, 我记录一下。”这个时候, 李小寒也顾不得自己字丑了, 拿起一只毛笔, 在一张宣纸上划下交叉的两条直线,然后根据张辅说的数字, 在上边不断勾画代表每年降雨量的点点, 最终点连成线。
还有什么, 能比线状图更能直观看出降雨量的多少趋势。
过了大半个时辰, 结果出来得很明显了。
张辅看着这一张图, 语带苦涩, “根据历年的数据对比, 今年的降雨量的确比去年减少了许多, 但是我们没有收到朝廷的警示。”
“这种降雨量,跟泰和十七年略有相似。当年记录还有没有?情况坏到什么程度?能保到哪里?”李小寒只觉得胸腔里心脏跳得很快。
张辅不断翻找书堆, 熟练的从里面挑出相关的记录,“泰和十七年,北地旱,收成骤减,官府记录当年减免了北地一年赋税,开常平仓发放平价粮食赈灾。次年降雨量有所提升,旱情缓解。”
张辅说完,略微松了一口气,“按照目前的趋势,如果没有继续恶化,定城附近的收成估计能保住八成以上。”
“西北当年情况如何?”
“但是更往西往北就说不定了。那边的情况,我们也没有详细的数据。不过泰和十七年,战况比往年激烈。”
往西往北不是大魏的过境,那是游牧民族的土地。
战况激烈很整成,没有人会睁着眼睛等死,生存面前,没有吃的就去抢。
“今年战争不会停了。”李小寒认命的说,年前还说希望熬过了这个寒冬,西鞑那边便会因为春天的来临而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