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仪当然也嫉妒,替赵国嫉妒,甚至有时候恨不得庄襄王跟自家的君主换换,最好连君主的儿子也换换,那他们就不用面对这糟心的倡门之子了。可惜,可惜。
赵仪道歉得诚恳,且之前言语也不算过激,成蟜选择原谅他的过失,两人探讨了一番嬴政和蒙骜的计划,主要是成蟜在说,赵仪听着,偶尔思索一番。
听完全部计划,饶是赵仪平日在计谋上颇有些自得,也不得不承认秦国真是好计策,甚至让他光是听着,都忍不住吓出一身冷汗。
谁能想到嬴政居然会想到,让战无不胜的蒙骜去当佯攻,做一个吸引火力的靶子,而真正攻打他们的人却是毫无作战经验唯独对邯郸城知之甚详的成蟜!
先不说两人一明一暗,哪怕都暴露在明面上,一个主将是蒙骜,一个主将是成蟜,谁不会觉得蒙骜更有威胁?
到时候两军交战,蒙骜只需要卖几个破绽,装成和赵国势均力敌的假象,好像赵国努努力就能将蒙骜困死在这,凭借赵国人对蒙骜及其副将张唐的恨意,绝对会增派人手加大胜算。
就算另一边成蟜带人快走到邯郸了又怎么样?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乃兵家下下策,有城墙和护城河,光凭成蟜那个嘴上没毛的小子,没有个三五月他绝对攻不下来。
蒙骜已经被困住了,粮草也运不进去,三五个月的时间他们还拿不下?有兵力和主场的优势在,他们绝对不会放弃攻打蒙骜,甭管杀了还是活捉,都是大功一件,冲啊!封君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困难并不可怕,反而是这种看起来有可能成功的情况是最危险的,如果蒙骜表现得很难打,赵国人肯定掉头就跑,龟缩城内一步也不肯出去,如此倒也安全。
可一旦前面有大功劳诱惑着他们,就谁也不肯退了,眼里只有人头,被蒙骜大军吊着走,一步步远离邯郸的防线,然后,被另一支秦军趁虚而入!
真是好毒的计策!
虽然赵仪不想承认,但赵国军中战略眼光长远的没有几个,倒是骄傲自大争着抢功劳的不在少数,他设想的这种情况绝对会出现。
不行,他决不允许赵国陷入此等危险的境地!
此时关键还在成蟜身上,虽然赵仪已经知道了秦国全部的计划,完全可以写信回去通知赵国尽早做准备,但秦军凶猛,赵国未必打得过。毕竟要是能打得过,五国也不需要联合共同伐秦了。再往前,长平之战活埋的四十万赵人尸骨还没凉透呢,轻视秦国的教训,一次就够了。
为保万无一失,他必须要将成蟜牢牢绑在赵国的船上,赵仪眼睛微闪,换了一副表情。
他一改之前过分的谦虚谨慎,挺直腰背微垂着眼,嘴角噙着不屑的笑,颇有些居高临下的意味。
“昔年庄襄王没,嬴政不过一垂髫小儿,若非认吕不韦为父,恐怕秦国早就改姓吕了。如今倒是羽翼丰满,敢向别国都城挥刀了。可惜计策虽好,君王却好战寡德,连老天都不站在他那边。”
赵仪摇了摇头,所谓的老天都站不站在嬴政那边,指的是明明已经想出一个覆灭赵国的好计策,可惜有成蟜这个内应在,一切都将成空,可见赵国运不该绝,而秦国无入主天下之命。
这一切都是因为嬴政不修德行,只想着发动战争的结果啊。
赵仪似乎是飘了,在得知作战计划之后,对击败秦国信心满满,甚至都敢鄙视嬴政了,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一直是忌惮嬴政的。
现在不仅鄙视,他还夹带私货,嬴政明明是叫吕不韦仲父,如周武王对姜子牙,赵仪却偏要说嬴政认吕不韦做父亲,堂而皇之地往他身上泼脏水。
而身为嬴政亲弟弟的成蟜听了这话却一点都不生气,仿佛刚才为了庄襄王跟赵仪怒目而视的人不是他一样,他恨不得赵仪多说点。
因为一个道德有瑕的人可以做君王,只要他能为臣民谋福祉,但孝道有瑕的不行,他王位都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结果继承之后却管别人叫父亲,这你让地底下的亲爹如何自处啊?
所以你别藏着,会说就多说点,最好说出我那好大哥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管吕不韦叫爹的,我好写到檄文上,以后篡位,啊不是,奉先父遗命即位的时候向天下广而告之,这他夺位的理由不就又又多了一个嘛!
可不是我要抢他王位的,实在是我大哥太不像话了,一点也不尊敬父亲,我这是被逼无奈,为了孝道只好迎难而上,你们可不能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