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短小无刃的烛台对抗短剑,烛台自然要落入下风,樊於期不敌,竟然在自家的厅堂中被荆轲追杀。
追杀就算了,荆轲还不忘了扎心:“阁下与秦王有血海深仇,难道就不想报仇吗?”
樊於期匆忙挡住一剑,回:“想又如何,不想又如何,干卿底事!”
“呵,因为我有一计,可助阁下报仇!”荆轲冷笑道。
听到可以帮自己报仇,樊於期分神了一瞬,诧异问:“什么?”
下一秒,短剑刺入胸膛,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樊於期寸许长的络腮胡,樊於期怒目圆睁,嘴里发出赫赫的声音,倒在地上死不瞑目。
再下一秒,荆轲利落地拔出短剑,挥剑割下头颅,也不装个盒子,就这么提着离开了。
他对这孤零零的头颅回答:“这个计策就是,借你项上人头一用。”
*
荆轲去找樊於期的时候,太子丹也没闲着,他在寻找,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樊於期的头颅献给秦王,但他这边还没什么进展,荆轲就提着樊於期的头颅回来了。
得知荆轲居然擅作主张杀了樊於期,太子丹十分伤心,且愧疚。
先是对着樊於期的人头愧疚了几分钟,说都是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害了将军的性命,他真是个罪人等等。
忏悔完了又对荆轲说,都是自己优柔寡断,害得阁下背负这种罪孽,这本来应该是自己做的事情。
荆轲还以为太子丹会责怪于他,没想到他竟然是这么英明的太子!不仅没怪他,居然还来开解他?
荆轲原本还残存的几分不愿,此时也彻底消散了,待将樊於期的头颅装入盒中后,就开始商议离去的日期。
荆轲建议晚点去,因为他一个人忙不来,需要等一个朋友跟着一起去,好协助他一起。
可太子丹觉得夜长梦多,这秦王还是早死早省心,疯狂催促荆轲,无奈之下,荆轲之后从太子找来的人里面,挑了个叫秦舞阳的陪自己一起去。
离开当天,曾经喜欢和他一起饮酒高歌的朋友,带着琴来送别,荆轲深知此一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自己都回不来了,所以临行前,他最后回望了一眼易水边,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场众人皆穿着白衣白帽,送别荆轲,听到歌声皆悲伤地落下泪来,只有朋友一人定定地遥望着远去的船影,近乎喃喃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复还。
第174章 第174 章
集结的秦军还未出发, 燕国使臣就到了咸阳,说是仰慕秦王之威,特来献上重礼。
接待的人原本不屑一顾, 得知这燕国使臣献上的是燕国地图, 登时就重视起来, 连忙报给嬴政。
燕国人,居然自己来献城了?
很意外, 但是既然对方愿意送,他收着就是了,于是决定接见燕国使臣。
这可不是小事,接见的排面不能小,地点就安排在了章台宫。
扶苏后知后觉,燕国居然有使臣来咸阳了?
什么?还是来献地图的?
噗——
回话的人就见, 长公子听完他说的话之后, 惊得喷了口水, 他有些失措。
“长公子……”
扶苏淡定擦擦嘴, 摆手道:“我没事,下去吧。”
事实上怎么可能没事!这可是荆轲啊!名场面马上就要发生了, 他哪里还淡定得起来!
然后一路去章台宫找嬴政, 说了一堆, 中心思想就一个, 燕国人献地图的时候, 能不能让他也围观一下。
“父王, 这齐楚魏的使臣我都见过, 只有燕国的使臣从来没见过, 有点好奇。”
这话倒是真的,也许是离得近, 三国都唯恐被秦国攻打,使臣来得比较勤,只有燕国因为跟秦国隔着赵国,稳稳的很安心,很少派使臣来。
早些年还有太子在秦国当质子,最近一些年连质子都没有了,在扶苏的视线中,燕国人神秘得很,反正他一直没见过。
没想到一见就要见个大的!
原本,让扶苏围观自然是不合适的,毕竟他只是长子又不是太子。
不过说到底,这规矩守不守,还是得看君王的心情。
嬴政觉得让扶苏去看也无不可,就同意了。
于是到了那天,嬴政穿冕服,召集朝臣客卿,在章台宫接见了燕国使臣。
众目睽睽之下,燕国使臣由远及近,终于缓步进了大殿。
有卫尉带人检查,两人除了要献给秦王的礼物之外,什么都不能带。
于是就一个捧着方方正正的盒子,一个则捧着一个卷起的羊皮地图进了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