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时辰,李斯一直不慌不忙地教导扶苏,甚至还有继续待下去的趋势,哪怕扶苏不厌学也难免好奇。
怎么回事?李斯今天怎么赖在他这儿不走了?
这个疑问一直持续到,有仆人进来与李斯耳语,扶苏皱着脸拼命支棱耳朵也没听出来两人在说什么。
仆人似乎只说了一句话,李斯的神情就变了,不再是方才悠哉闲适的模样,他挥退仆人,笑着对扶苏说。
“长公子,今日讲课已经一个时辰,臣是时候该告退了。”
你早就该告退了。
不过这个时候走……看来是要等的东西终于等到了。
等了整整一个时辰,会是什么呢?扶苏很好奇。
点头同意李斯离去后没多久,扶苏也起身,将书扔给屋内伺候的内侍:“收起来。”
然后果断带着伍佐跟了上去。
第149章 第149 章
议事没有结果, 嬴政却不愿意再等,待李斯四人离开后,居然直接召见了韩非。
韩非行礼起身后, 嬴政就问:“昨日先生所言, 攻赵乃为上策, 然今日寡人召见丞相四人,却都说韩弱而赵强, 攻韩才是上策,寡人一时无所决,先生以为呢?”
嬴政说这话,语气疑惑,似乎真的是在求教。
韩非神情依旧淡定,只是揽在宽袖下的手握在了一起, 不过几息后就散开了。
昨日向秦王献策, 韩非就知道会有今天这一遭, 只不过当真的面对时, 韩非仍然会紧张,但这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了韩国。
韩非拱手问:“敢问…王上, 几人赞同攻…赵, 几人赞同攻韩呢?”
如果四人都赞同先攻攻打韩国, 意见一致, 早就联起手来说服秦王了, 秦王也不必此时召见他。
必然是大臣们意见不统一, 且双方说法都有理, 秦王无法决断,才会有此一问。
韩非这么快就反应过来, 嬴政并不意外,如果他表现得蠢笨不堪,他才要惊讶一下。
能写出《五蠹》《孤愤》这样名篇的,总不会是一个蠢人。
“国尉和大将军赞同攻赵,但丞相和廷尉似乎有不同的看法。对了,廷尉跟先生你似乎还是同窗?”
韩非:“确有…此事。”
嬴政:“可惜啊,李斯在咸阳,你在新郑,荀子却终老于兰陵,让你们连个侍奉老师的机会都没有。”
闻言,韩非默然低头。
“惭愧。”
荀子原为齐国稷下学士的祭酒,遭人诬陷,就去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然而随着春申君身死,荀子也被免职,因为年老,就一直生活在兰陵,直到去世。
世人尊师重道才是主流,韩非也曾想孝敬老师,可惜一人在韩,一人在楚,荀子又心系楚国,不肯去韩国,韩非只能无奈作罢。
嬴政:“若你二人没有国别之分,也许就不会留下这些遗憾了。”
……
韩非再次沉默,这话没法儿接,片刻过后,他问嬴政:“廷尉也是如此想的吗?”
都是荀子的学生,没道理只有他一个人有遗憾,难道李斯就不觉得这国别之分不太方便吗?
如果觉得不方便,他应该首先建议秦国攻打楚国才对啊,秦国早点将楚国打下来,李斯还会遗憾没见到老师最后一面吗?
“师兄本是楚人,他…若想侍奉老师,应当比…臣容易些。”
韩非没将话说透,但两人都懂他话中未尽的意思,不过嬴政并不觉得嘲讽和冒犯。
秦国会打下楚国的,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李斯会反驳他的话,这点韩非早有预料,当年在老师身边时,他们二人就时常因观点不合闹得不欢而散,如今各位其中,更不可能和解了。
只是姚贾居然也支持先攻打韩国,这让韩非不太理解。
姚贾颇有纵横之才,眼界不该如此短浅才对,怎么会看不出赵国才是秦国强敌呢。
于是韩非斟酌一番后道:“贾以珍珠重宝……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注)
姚贾的父亲只是大梁的守门人,地位卑贱;姚贾自己又曾在魏国行窃,品质低劣;后来终于在赵国谋求了一个职位,又做官不力被赵国驱逐,可见能力也不行,您怎么能重用这样的人呢?
群臣得知与自己共事的居然是这么一个卑贱低劣的人,他们没想法呢?谁愿意奉这样的人当自己上官啊!您还是好好想想吧。
韩非深知,虽然李斯极力主张攻韩,时时刻刻都想置韩国于死地,但他对秦王的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