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国的人似真似假地感慨:“楚国众臣明知王座上血脉存疑,却仍然愿意侍奉新主,真是成大事不拘小节。哎?该不会这些人心里,春申君比先王的分量更重,所以他们更愿意辅佐春申君的儿子?”
楚国大臣们听到这个言论,差点被气炸了肺,可惜又找不到是谁说的,似乎是凭空冒出来的一句话,却字字诛心,仿佛他们不将熊悍赶下来,换成公子犹上去,就是罔顾先王血脉,心里只有春申君一样。
可天知道,公子犹才半岁啊!
扶一个半岁的孩子登上王位,他们是疯了吗?!
楚王在位,虽然年幼,再等个几年也就成了,换成公子犹上去,楚国十几年都群龙无首,想不灭国都不可能,这是谁想出的计策,如此恶毒!
姚贾淡定地弹弹袖子,深藏功与名。
楚国陷入了自证危机,再也无暇去诋毁嬴政的名声,秦国则将嬴政迎回生母,重新礼遇客卿的事情传遍天下,很快就又有许多贤才不远千里来到秦国。
姚贾见此松了一口气,显然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危机公关。
哎,这种争天下的时候,君主的名声也是一点都不容有失啊。
这次来的人名叫缭,不出意外,又是魏国大梁人,他跟之前出现在嬴政面前的那些人都不一样。
无论是茅焦也好、顿弱也好,甚至是姚贾,他们都更擅长辩论,擅长纵横之道,这个大梁人虽然也建议嬴政贿赂离间他国,不要给六国合纵的机会,但深入探讨之下,嬴政发现这个人比起张仪苏秦,更像孙武。
他擅长军事。
要想兼并六国,得连横得修内政,这没有错,但那都是前期准备阶段要注意的事情,现在中原大地已经从八百诸侯杀到只剩七个了,已经是总决赛阶段了,比起这些谋略,军事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乍然发现之后,嬴政大喜,当即“见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注),不仅以平等礼节对待他,还同进同出,让他享受与自己一般的待遇,将礼贤下士做到了极致,力求将这位大才留在秦国。
不得不说,嬴政的眼光是一流的,他觉得是大才的人的确跟普通人不一般,寻常客卿受到如此礼遇早就被君主平易近人的气质俘虏了,然后纳头就拜,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
但缭不一样,他跟嬴政同进同出同食之后,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说完这话就脚底抹油跑了!
?
很好,你果然是不一般的烟火。
努力了这么久,居然还被他给跑了,嬴政当然不会同意,于是立刻派人去追,愣是给人追回来了,还让他担任秦国的国尉,后来的朝代也称太尉,是一国军事最高的长官,也就是说以后秦国的军事都归缭管。
封官之后,缭就改名为尉缭,由此,一代军事奇才尉缭子就彻底留在了秦国,秦国征战天下,多是用了他给的计策,几乎战无不胜。
……
有了尉缭加持,秦楚在巴郡的对峙终于有了波动,项燕再勇猛,也挡不住尉缭一波又一波的计谋,尉缭加桓齮就是两个王炸碰到了一起,打得楚国节节败退,几乎快退到云梦泽的边缘。
项燕打了败仗,寿春的李园和楚王悍大为恼火,连下三道王令斥责他的无能,亏得项燕愿意守臣子底线,不然带着部下反手投降,看他们还有没有心情斥责。
楚国危机的解除在于秦国退兵。
嬴政告知尉缭,秦国打楚国的初衷,其实是为了他们打夜郎时,楚国能不在后面搞偷袭,为此才会派兵将他们打到离夜郎千里外的地方。
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他们本来也只想着,将楚国打退到三江外即可,没想到楚国现在这么垃了,差点连云梦泽都成了秦国的。
这只能说,都是楚国自己造的孽。
四年前,楚考烈王将丝绸的售卖都归为治粟内史负责,让种桑纺织的平民们收入锐减,本来处在温饱线上的人饿死无数。
去年楚考烈王去世之前,冬日里加税,又冻死饿死一批人。
到了今年,种桑的倒霉劲儿过去了,种稻的又赔了一大笔钱,虽然这件事始作俑者是秦国,然而楚国明知平民损失惨重,也不闻不问,平民求助无望,只能默默吞下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