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韩国的弓弩和利剑法天下第一,可韩国愣是谁也打不过,未尝没有内政不修的缘故。
因为权力争斗由来已久,韩国的王族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但他们的聪明才智从来不用在正途,只会给治国增添麻烦,所以韩非建议韩王第一个先从王族开刀,韩王安欣然采纳。
然后很快,韩国王族们就发出了哀嚎,韩王安的镰刀从新郑挥舞到各个王族的封地,将他们一个个揪出错误处置掉,然后空出来的封地就可以重新回到了韩王手中,即位两年,韩王终于对韩国达到了绝对的掌控。
韩非在城外山坡上,对着王族们的坟茔遥敬了一杯酒。
早就说了,韩国权力斗争积病严重,能成功上位韩王的,当然是其中病得最严重的,韩非早就料到了会是这个结果。
韩非也是王族,那些死去的、失去封地的王族们,其中不乏有他的亲人,可他还是提议韩王这么做了,没办法,秦国已经举起了屠刀,韩国要跟时间赛跑,不得不狠心剜掉身上的毒瘤,不然早晚会被拖死。
只不过,韩王的魄力也就到此为止了,斩杀王族时毫不迟疑,等到韩非建议改动军队,学习秦国的法度来壮大韩国时,韩王却不肯再赞同他。
韩王认为秦法严苛,若韩国效仿秦国,恐怕会引起民怨沸腾,得不偿失,始终不肯采纳这个建议,跟韩非玩起了拉锯战。
韩非即便口吃,都忍不住想要痛骂他几句了。
民众冻死饿死时你不怕民怨沸腾,征来的兵成千上万地送到秦国刀下送死,你不怕民怨沸腾,如今要变法壮大韩国时,你倒是在意起民意来了?
韩非很失望,他想起了第一次得到召见时,那卷被压下的竹简手稿,也许失望从一开始就已经攒下了,只不过现在一起爆发了出来,让他清晰地看到,韩国从上到下早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他叹了口气。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他生于韩国长于韩国,如何能眼睁睁看着韩国就此消失?纵使无药可救,他也只能拼尽全力去救。
……
嬴政暂时还没有同意李斯的提议。
年初他命桓齮攻打楚国,楚国也很快命项燕迎战,双方僵持在巴郡三江交汇处进退不得,但秦国刚认识到夜郎南部的好,怎么可能会轻易放弃?
战线越拉越长,已经从孟春打到了仲夏,还没见到结果,哪里还有余力现在去攻打韩国。
因为之前秦国驱逐客卿的风波,导致现在客卿们再也没人敢咸鱼躺了,都在各展所学,以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免得这种事再来一次。
其中有一亢直之士名为茅焦,是齐国人,刚开口就语惊四座,直言劝谏嬴政说,王上您想招揽贤才夺取天下,可是您将太后贬居雍城,身上背着不孝的罪名,又有哪个贤才愿意来呢?天下诸侯也不会听服的,您还是将太后迎回来吧。
还有一个叫顿弱的,也劝嬴政将赵姬迎回咸阳,不过他言语比茅焦激烈多了,说秦王你“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无名又无实者,王乃是也”,不能威服六国,却将淫威都施压在自己的母亲身上,不可取。
一句一字都在指责嬴政不孝,甚至还说他不能威服六国,起杀心只在一瞬间,若非顿弱富于谋略,有纵横家之能,下一刻他就能去给阎王提建议了。
依照嬴政的本心,他肯定是不想让赵姬回咸阳的,可是如果你告诉他这样会拖累你吞并天下的脚步?那嬴政立马就改。
甭管你上一秒将他骂得有多狠,他都能虚心受教,然后依言照做,这胸襟气度令扶苏叹为观止。
我要是也能这么厚脸皮就好了。(嬴政:?突然有点手痒。)
茅焦和顿弱说得都有道理,嬴政也不是拖沓的人,第二日就命人去雍城迎接赵姬,复居甘泉宫,并昭告天下,对自己之前不孝的行为进行悔过。
然后又召见顿弱彻夜长谈,听取他的建议,继续进行疲弱六国的计策。
既然是纵横家,自然少不了出使游说,于是嬴政又准备万金之资,送顿弱出了秦国,让他继续姚贾未完成的事业。
这当然是因为顿弱确有才能,不过在扶苏看来就是姚贾已经是熟面孔了,不方便再出去忽悠人了,所以他爹派了个新人去,打算再骗一波。
当然,这只是戏言,熟知历史的扶苏比任何人都认可顿弱的才能,这位可是将来灭赵一战中最大的功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