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点点头,这样才对嘛,终于是他熟悉的剧情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斯当上了廷尉也没闲着,判刑断案就像喝水吃饭,迅速融入了他的生活。
但这样的生活太平淡,为了增添一点刺激,没多久他就再次上书,建议嬴政称霸天下要趁早,事不宜迟,我们先拿韩国开开刀吧!
……
新郑,刚即位没两年的韩王收到这个噩耗,忧伤地揪断了一撮头发。
第144章 第144 章
要说韩王安也是倒霉, 老韩王沉湎声色,在位期间带着韩国一路俯冲,国土急剧收缩, 快跟周赧王时期的东周差不多了。
韩王安即位后想复兴韩国, 然而无从下手, 根本找不到韩国的出路,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 秦国廷尉居然在此时建议秦王来攻打韩国,真是可恨!
韩王早知,秦国想要兼并天下,必定要东出,而韩国正处在秦国东出的第一站上,这战事避无可避, 不然韩国也不会十几年来接连丢失这么多城池。
还不就是秦国为了打通到齐国的路而做下的。
如今秦王已经亲政, 绝不会像之前一样小打小闹了, 如果韩国不拼尽全力自救, 恐怕灭亡之日就在眼前了!
韩王头秃,这暴秦要做的事, 他如何阻止得了?
大臣们也想不出个好办法, 但其中一位左思右想后还是站了出来说:“王上, 臣曾听闻过一桩有关秦王的逸闻……”
另一人打断他:“一桩逸闻, 何必拿到大朝会上来说!”
“因为这虽是逸闻, 却与我韩国有关, 说不定我等要找的出路就在其中。”
韩王安立马抬头:“说来听听!”
“听说秦王曾得到过一份韩非的著作, 叹为观止, 对韩非大加赞赏,直言恨不得把酒言欢。”
韩王安:“韩非?”他点点头, 倒也有些印象。
以前入宫朝见父王时,总能在宫道上遇见一个等待召见的身影,可惜无论韩非有多少救国良策,韩桓惠王(老韩王)都毫无兴趣,久而久之,韩非就不再来了,只是在家著书教学生,存在感极低,连韩王安都差点忘了这个人。
韩王安慨叹韩非的遭遇,但是他自己也没比韩桓惠王好到哪里去,韩非的著作连远在咸阳的嬴政都能看得到价值,偏偏近在咫尺的韩王连翻都没翻过。
韩王只能想到,既然秦王欣赏韩非,说不定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通的地方,他完全可以将韩非唤来问策。
而那个提起‘逸闻’的大臣又说了另一个关键性信息。
秦国那个提议先取韩国的廷尉李斯,曾与韩非一起跟在荀子身边学习,若是论起来,两人还是师兄弟呢。
李斯能轻易分析出天下局势,建议秦王尽快东出,免得迟则生变,是个锐意进取的人才,韩非是他的师弟,又能写出令秦王赞叹的书,想必才华不在李斯之下,咱们重用他不亏。
韩王被说动了,当即下令让韩非写书暂停,先入朝帮韩国度过这次危机再说。
年近五十,韩非终于得来自己最想要的王召,他片刻都不曾迟疑,就带着自己完成的手稿进宫了。
韩王安按下韩非献上的竹简,神态焦急地问:“先生可知,秦王与廷尉朝议,将要攻取新郑?”
攻打韩国和攻打新郑的含义是不同的。
攻打韩国,他们丢的只是几座城池,然而攻打都城,那就是想要将他们灭国的意思了!
事态紧急,韩非只看了一眼自己倾注心血的手稿,连失望的情绪都来不及生起,就忙问韩王:“这是何时的事?”
韩王微微有些慌:“大概七日之前,咸阳的探子听说了消息后,马不停蹄送回来的,您说寡人该如何是好啊?”
与韩王刚收到消息时的错愕和惊慌不同,韩非对这个消息并没有感到多意外。
这些年秦国持续向东扩张,韩国地处不利,这一天不过是早晚的事,韩非早就看出来了,所以这些年来一直想劝动韩桓惠王,努力救韩,可惜他的计策一直未被采纳,韩国的疆域也一缩再缩,让韩非看不到希望。
这一天终于来了,他反而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惊慌无用,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提升韩国的国力,抵挡住来自秦国的屠刀。
于是韩非建议韩王变法,韩国传承几百年,积病重重,当年申不害变法,加强了君王的权力,却也因为太注重御下之道,而非强国之法,令韩国陷入长期的权力内斗中。
内斗一开始,损耗的就只有韩国自己,这也是越到战国后期,韩国越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