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兄大才,早知道你会有成为秦相的一日,当初就不应该让你活着离开楚国啊……
第143章 第143 章
有项燕加入战局, 场面一下子胶着起来,桓齮的推进计划被迫暂停,而秦国朝中又爆出了一件大事。
耗费秦国无数人力物力, 花了十年时间建造的水渠, 居然是韩国用来拖垮秦国的计策!
嬴政大怒, 叫来主持修建水渠的郑国质问,郑国却一脸坦然, 说间谍一事的确属实,但修建这条水渠对秦国也是有益的。
理智告诉嬴政确实如此,事实也证明,郑国渠对关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即便知道了这是一场阴谋,嬴政还是让郑国渠继续修建下去了, 但韩国如此欺辱, 他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下。
而随着郑国渠一事爆发, 秦国的王子公孙和部分大臣们看准时机, 上奏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注)
派人去诸侯国贿赂重臣当间谍这种事, 秦国可没少干, 甚至可以称一声专家。
那么客卿门客有没有可能是间谍呢?那可太有可能了, 根本都不用想。
有那惯会揣摩人心的还特意用吕不韦举例子, 说王上您看, 吕不韦原是卫国人, 来到秦国就只会生乱, 可见诸侯国来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您还是把他们都赶走吧。
嬴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当然,绝不是因为想到了吕不韦。
他又不是没脑子,还不至于这么轻易就被下面的人牵着走,因为一个人扫射一大片。
他之所以同意驱逐客卿,实在是间谍的威力太大,如郑国渠这件事,耗费了秦国十年时间以及大把的钱财,若非郑国做事认真,竟然真的将水渠修建好了,且郑国渠的确对秦国关中有利,韩国的计谋就成功了,他们真的能拖住秦国十年!
十年!
原本的历史中,从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灭六国也不过用了十年。
虽然嬴政此时还不知道自己以后做出的壮举,但不妨碍他意识到,留这些客卿们在咸阳实在太危险了,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落入他们的圈套中,所以没过多久,嬴政就下令,驱逐一切诸侯国客卿。
姚贾急得焦头烂额,因为他也不是秦国人,而是魏国人到赵国出仕,结果被赵国君臣猜忌,不得不来到秦国的,按理说他也在被驱逐之列。
只不过,他跟客卿们的情况又不完全相同,当初姚贾之所以从赵国来到秦国,其实就是秦国不想让五国顺利合纵,使了离间计,贿赂赵国丞相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姚贾的坏话,然后姚贾才会被赶走。
离开赵国后,姚贾深知这一切都是拜秦国所赐,然而老家魏国是人才流失市场,不值得回去,赵国又混不下去了,秦国虽然针对他,却也认可他的才华,于是姚贾就包袱款款来到了秦国。
如今几年过去,各诸侯国已经知晓,当初就是姚贾亲手促成了合纵,结果五国联军打到秦国家门口了,姚贾居然反水跳槽了?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阵前反水就算了,还花了三年时间到处游说,亲手瓦解了六国再次合纵的可能。
嬴政有多重用姚贾,五国君主就有多恨他(除了没掺和的齐王),所以任何客卿都可以是间谍,姚贾都不会是,因为嬴政深知除了秦国他无处可去。
但姚贾毕竟出身在那里,客卿们的遭遇与惶恐他感同身受,自然想要劝谏秦王,可惜嬴政做下的决定是不会轻易更改的,客卿们愁云惨淡,不得不开始收拾行李,只是前路迷茫,不知离开秦国之后还能去往何处?
李斯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但他给扶苏上课时,神态一如往常,半点没有流露出惊慌迷惘的样子,偶遇他的费桓对此极为不理解。
“都什么时候了你怎么还教长公子学这些?”
扶苏进步神速,已经学完了《诗》,而《楚辞》在他达到目的后也弃之不理,对外人的说法则是,故事都听完了,剩下的他不感兴趣,所以现在在学《礼》。
费桓一脸焦急,他曾是无数王公贵族的座上宾,在宴席中备受推崇,然而也正是这些推崇他的人,正在不遗余力地驱赶客卿们。
自从周王朝灭亡,诸侯事秦已有二十年,大秦崛起之势不可挡,这谁都看得出来,如今的诸侯国,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天下早晚是秦国的。
这种情况下,谁不想上秦国的大船?不管封君还是封侯,都是享用不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