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有一个太子不假,可太子年纪尚幼,如何当得起一国之君?为楚国计,若太子即位,必定要有一亲近之人教导辅佐才行。
臣子们心中最完美的辅政大臣自然非春申君莫属,可是看王上对李园的宠信程度,李园又是太子的亲舅舅,十有八九会弃春申君而选李园啊!这对楚国臣子们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他们愁啊,焦虑啊,担心楚王的身体都快给自己担心出病来了。
与此同时,他们还得提防着邻国,尤其是秦国,若楚王真的死了,幼主即位,秦国很有可能趁机打过来。
虽然半月前才闹过一场乌龙,但楚国人坚信,对秦国就是要时刻保持警惕,准没错。
正想着要小心秦国时,典客(九卿之一,主管归义蛮夷)突然收到急报,是楚国西南的夜郎国国王来信求援。
信中说,有一支秦军突然攻打夜郎,仅仅半个多月的时间,夜郎已经丢失了五分之一的疆土,都邑危在旦夕,他们实在是抵挡不过,不得不涕泪叩拜楚王,请王上派兵增援。
典客拿着信和公卿们大眼瞪小眼。
想想王上现在那个破败的身体,想想刚被王上搅散的民心,再想想楚国紧张的气氛,虎视眈眈的邻国……
再看向手中的求救信时,典客一扬手,将羊皮纸扔进火堆。
“算了,西南夷而已。”
第141章 第141 章
楚国拒绝支援, 王翦却早就防备着夜郎国向楚国求救,考虑到了楚国加入战场后的情况,所以提前跟驻守在此地的边境秦军打了招呼, 让他们随时支应着。
同时, 在李斯的建议下, 王翦还摆脱边境守将,派一队人马, 先将一批他们打下来的夜郎国的粮食,大部分是白米,带回去给王上看,证明此地确实适合种稻,打下来不亏。
这个当然是出于李斯的私心,不过王翦确实也想借此向王上报喜, 顺便求援, 所以也就顺水推舟了。
夜郎不止有联盟小国, 如今还向楚国求援了, 接下来也不知兵力会增长到何种程度,万一比秦军人多就麻烦了, 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没有, 但咱们是有援军的人, 没必要打这种困难模式。
所以王翦也写信回去求援了。
为了让边境守军们帮忙, 余下的粮食又锐减了十石, 看守粮食的士卒们望着拉走粮食的守军们, 眼睛都要绿了。
为了防止士卒们有情绪, 王翦又特意召来营中将士安慰他们, 说这都是为了让王上早日看到你们的功劳,不要心疼这点粮食, 觉得粮食不够,再打就是了。
李斯也出来帮腔,两人一唱一和,两肚子墨水,单纯的士卒和急于立功的罪民哪里是他俩的对手,全都被忽悠得认同了这个说法,并且在战场上愈发卖力了。
夜郎人被打得忍不住骂娘,这群秦人怎么回事?怎么越打越猛?
十石粮食的威力很大,又是战事当前,守军们很快就将粮食运送到了咸阳,并向咸阳宫递上王翦的求援信。
递信上去的时候,守军还交代了王翦写这封信的原因,涉及到楚国,兹事体大,内侍们不敢耽搁,赶紧将信呈给嬴政看。
嬴政却粗粗看过一眼后,就淡定地将信仍在桌上,说:“楚王年寿不永,楚国都自顾不暇了,哪还有余力管夜郎的事。”
“年寿不永?父王,楚王是快死了吗?”扶苏疑惑提问。
没错,扶苏今天也在章台,为了听这第一手消息,甚至打破了自己定下的,每个月只来章台三次的规矩。
好在给的理由也正规,他来得这么频繁,只是担心李先生而已,先生因为他一句想吃到秦国自己产的白米,不远千里去蜀地、夜郎,扶苏甚为感动,因此要每日关心李先生的动向,倒也在情理之中。
没想到,为了李斯来的,倒是听到了一耳朵的八卦。
“是啊,楚王病危,缠绵病榻,如今朝中事宜都由春申君代管,应该就在这个冬日了。”
这是秦国的探子打听来的消息,尽管楚国竭力掩盖,可惜还是防不住无孔不入的六国探子,别的不说,光是姚贾与李园的来往,他们就防不住。
姚贾已经于前几日回到秦国,去时秦王资车百乘相送,回来时也是秦王却城数里相迎,有始有终,给足了排场。
姚贾感动得无以复加,直言王上如此厚待,他哪怕是立刻死了也甘愿,一时间君臣二人如鱼得水般,气氛十分融洽。
姚贾得知王翦带兵去打夜郎国了,夜郎又向楚国称臣,极有可能会向楚国求援,于是向嬴政禀明后,立刻修书一封寄给李园,明着是保平安,实则趁机打听楚国的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