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嬴政打量他的眼神,扶苏回忆起了之前被李斯哄小孩一般夸奖的尴尬,在内心祈祷他爹千万别跟李斯学。
好在嬴政打量了他一番后,就只是简单地赞了一句:“节用而知礼,节约而知德,德行应在学识之前,你做得很好。”
想想各国的败家子们,甭管是君王也好公子也好,一个个俱是挥霍无度,吞金咽玉之辈,看上去是清贵风流,殊不知被他们挥霍的都是前线的粮饷、将士的刀箭。
若是他们肯少些挥霍,将这些钱都放在战场上,也不至于屡战屡败,几次三番地栽在秦国手上。
对比这些败家子,扶苏简直是一股清流,果然天命在秦。
听到嬴政随口说的几句,嫌弃六国君王和太子的话,扶苏满脸黑线。
他爹才刚二十出头,刚刚亲政,是怎么好意思用看待儿子的眼光看人家别国君主的?
这比曹操夸孙权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还气人。
曹操这个也可以理解,毕竟他儿子真的跟孙权一个岁数,但你这就过分了吧。
兴许是一次对比,让嬴政意识到了自家儿子是个可造之材,完全可以多些期待,于是就问扶苏:“这两日都只是在学识字吗?”
什么叫‘只’是学识字!
十五个篆文啊!他能全记住,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咳,虽然,早在李斯教他之前他就已经学会了,但嬴政如此平淡的反应还是让扶苏表示不开心。
他爹不应该夸他吗?
可惜嬴政已经被扶苏拔高了期待,根本不认为这有什么好夸的。
扶苏为了证明自己,一口气将《关雎》都默写了一遍,表明自己不仅是学会了这十五个字,还将整首诗都背下来了呢,我厉害吧!
由于沙盘太小,扶苏又是‘刚学会’写字,不会往小了写,每次写的字都几乎跟沙盘一样大。为了写完一首诗,他只能写了涂涂了写,翻来覆去地,好像是在用木棍炒沙子。
等一首诗写完,更是直接忙出了一头的汗。
这种写字方法,逼得嬴政不得不全神贯注看着沙盘,不然可能就要错过某个字了。
出乎意料的,扶苏一个字都没写错,这不只是会写字,还得将整首诗背下来才行,嬴政不吝夸奖了一番。
不过这夸奖只是针对字的,对于扶苏会背诗这点,嬴政只是淡淡说了句‘不错’,毕竟幼童启蒙,十个里八个都用《诗》,没什么特别的。
可恶,早知道就不学《诗》,坚持看《五蠹》好了,要是他能将《五蠹》第一段背下来,一定能惊爆他爹的眼球。
鉴于扶苏功课扎实,这第一次的家长拷问环节得以平静度过,父子二人用了一顿颇为丰盛的晚膳,扶苏就收拾收拾准备回寝殿睡觉了。
临走之前,想到今天这空出来的一下午时间,实在浪费,顺势提醒道:“父王,您之前答应过的,要让蒙武将军做我的武师父,他怎么还不来教我啊?”
嬴政顿住一瞬,然后说:“再过些时日罢。”
被拒绝了。
但拒绝的理由居然不是‘你年纪还小’,‘你还提不起刀’这一类,而只是简单一句‘过些时日吧’,看来问题不是出在他的年龄上。
扶苏沉思,难不成这蒙武迟迟不来咸阳宫,是有什么要事在身不成?
第135章 第135 章
如今需要将军领兵在外的, 无非是攻打魏韩,可扶苏清楚记得,这两支军队的主将都不是蒙武。
如果说蒙武是副将?那不可能。
两年前在黄河边, 秦军与三国对垒, 蒙武独自带领一支军队迎战庞煖。
虽说正面交锋的时候几乎没有, 最后逼退庞煖也是因为秦国援军到了,但蒙武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坚守城池,挡住庞煖南下的脚步,就已经具备做主将的心态了。
蒙骜一直不肯让蒙武单独领兵,一是蒙武于战事上的天赋着实比不上蒙骜,二是蒙骜也怕蒙武如张唐一般,扛不住两军对阵时的压力。
经此一役, 蒙骜认可了蒙武做为主将的资质, 已经逐渐开始让蒙武独自领兵了, 这两年也参加过两次小型的攻战。
按理说, 如今嫪毐已死,赵姬也无权干涉朝事, 没有人会再阻拦他们攻打魏国。
此时带兵出征韩魏, 正是刷经验的好机会, 蒙骜应当会举荐蒙武去才对, 怎么派出去的却是杨端和呢?
既然没有出征韩魏, 却又为何不能入咸阳宫当差?
蒙武到底去哪儿了呢?
……
洛阳城外五十里, 蒙武下马, 命将士们安营扎寨埋锅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