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伍左他们喝水的时候,扶苏就自己到处走走看看,参观一下这两千年前的厨房,跟现代的土灶都有什么区别。
扶苏努力垫脚扒着台面,看庖人处理苦菜,心里无力吐槽,这石头搭建的料理台还挺高,他差点都看不到了。
这些人也是,择菜为什么在那么高的台子上?就不能坐在小凳子上挑吗?
扶苏视线在整个膳房里巡梭,前前后后看遍了,发现一张椅子都没有,才想起来,哦这是战国时代,哪来的小凳子。
他记得,凳子似乎是源于杌凳,就是踩着它上马上车的那种脚踏,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坐具,然后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加了靠背,就发明出了椅子。
嗯,改天去校场要一张杌凳去,扶苏边想边点点头,表情格外郑重。
大概是穿越后没有人跟他同频,有些话只能憋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久而久之扶苏习惯了,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里。
在嬴政和楚夫人面前还会有意识地收敛,当没有二人在时,他就懒得控制自己了,思索的过程都体现在脸上,那煞有介事的包子脸让人看了,实在是忍不住想笑。
可惜膳房里根本没人敢盯着扶苏看,哪怕是离扶苏最近的,正在处理苦菜的庖人,也只敢死死盯着自己面前的菜叶,仿佛菜叶上突然开出了花一样,吸引着他的目光。
扶苏突然意识到了刚才吓人的弊端,明明每间屋子里至少有五六个人,可只要他一走进去,顿时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庖人们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轻微的呼吸声打扰到他。
这可不行。
立威是很有必要的,但太过了就要起反作用,扶苏觉得还是要尽快做点什么,改变膳房对自己的态度,他还有好多美食要做,未来几年估计都离不开膳房,一直这么安静的话,扶苏真担心他们心理出问题。
于是扶苏佯作好奇,走近一个正在翻看豆子的庖人。
那些豆子被泡在盆里,看上去比后世黄豆小了不少,主要是比较干瘪,哪怕已经泡过了水,也依旧是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哎,这隔了两千多年,也就只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其他东西一点熟悉的影子都没有啊。
扶苏用手扒着台面,费力想要看清盆里的东西,可惜因为身高败北,伍左看了赶紧上前将他抱起来,扶苏才得以居高临下,不然还真是连豆子影子都看不到呢。
他仔细端详着那个陶盆,疑惑都写在了脸上,问那庖人:“你这是在做什么?这是能吃的吗?”
庖人赶紧停下手里的活,弯腰低头回答。
“回公子,小人正在用水泡菽,这个可以用来蒸菽饭,是膳房所有人今日的餔食。”
菽即豆类的总称,此时人们还没有将豆类分得那么细致,统称为菽,直到汉代才开始叫豆子。庖人又给扶苏指了指旁边泡着的各式各样的豆子,都是今晚蒸菽饭的主要材料。
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蒸杂豆饭,各种各样的豆子混在一起蒸,一粒米都没有,虽然也能果腹,但豆子太硬且吃多了会胀气,家有余财的人都不会去吃他,这是秦汉时代底层平民才会吃的东西。
不过豆饭遭上层社会嫌弃,但好歹能果腹,下层人对于豆饭倒是接受良好,比如庖人们,虽然也在咸阳宫做事,但他们不能掌勺,只是打杂的,地位非常低,俸禄也低,以豆饭为食是常有的事。
豆子被叫做菽,而豆苗则叫藿,《战国策??韩策一》中张仪游说韩王时曾说:“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可见豆苗也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菽在他们眼里应该就是那种,全身都是宝的食物。
当然,在现在的扶苏眼里也是,扶苏已经能想象得到,这么多种类的豆子一起磨豆浆,再加点糖,味道能有多香了。
加点石膏就是豆腐,还有豆皮、豆干、腐竹、油豆腐、臭豆腐,一瞬间扶苏简直脑补了一个夜市小吃摊,馋得肚子都叫了。
“咕噜——”
扶苏听见声音脸色一变,怎么回事?只是在脑子里想想而已,为什么他的肚子如此沉不住气!
伍左也面色一变,以为扶苏是听见“菽饭”两个字馋了,他是知道扶苏在吃食上有多挑剔的,挑剔到他才到扶苏身边伺候两天,就已经深深记住了扶苏吃饭时痛苦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