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大军不能全动,但长安君别忘了,我是此次出征的副将,可领两万兵马,那些新征来的士卒不能用,但以前带的老兵和卫队绝对忠心。”
没错,副将是有卫队的,不止副将,五百主(五百个士卒的长官)以上的将领都有卫队,卫队人数是他们领军人数的十分之一,比如五百主的卫队人数就是五十人。
樊於期是个副将,能领两万兵马(注),卫队人数高达两千人,手下校尉、二五百主、五百主的卫队们加起来,有七八千人,这些都是他们带熟的老兵,再加上成蟜的部曲,差不多能凑够一万人。
成蟜气笑了:“才一万人?樊将军莫不是在讲顽笑话?一万人怎么抵挡城外的十万兵马!”
樊於期不说他还忘了,这何止十万?正经作战的士卒是十万,剩下的还有卫队呢,搞后勤的呢,这些都加上得多少人?一人上来踩一脚都能把他们俩踩成肉泥。
后世‘三军’几乎成了个虚词,代指全军,但在《商君书》里,那真是正儿八经的三支军队,法家狂人商鞅,讲究的就是个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他主张将壮男也就是编为一军,壮女一军,老弱再编一军。
青壮去打仗,女人负责设置障碍、挖陷阱、拆桥拆房子,能装起来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就毁掉,算是坚壁清野的一种了,总之就是不给敌人援助。
而老弱要做的事就比较震惊人眼球了,他们负责放牧……环境允许的时候就去放牧,环境不允许了比如战线收拢了,己方被包围了,放牧不方便,他们就出去收集草料回来喂牲畜,然后用牲畜供给前面两支军队。
古代运输不像现代那么便捷,因此打仗时诸如放牧这种琐事还有很多,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完成,这些人当然都要随着军队走,但对外宣告兵力时一般都不会将这些人算进去,当然,如果是不要脸想用人数吓唬敌方的另当别论。
总之,现在咸阳城外聚集的人多得出奇,市井里每天都是爆满的状态,也就是成蟜和樊於期他们居住在咸阳宫附近,没什么人敢走到这儿来,他们感觉不到。
成蟜没带过兵,但三军基础构成他还是了解的,因此一算人数,顿时就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就一万卫队加部曲,想在十几万人拱卫咸阳的情况下逼宫成功?就算成蟜想当秦王想疯了,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不可能。
可惜架不住樊於期会忽悠啊,他摆出专业的武将态度给成蟜讲,什么你别看城外人这么多,晚上都关营了,没有虎符调动他们不会开营门的。
这倒是真的,军营到了晚上都要关营门,还要安排人彻夜巡逻,如果不是军机大事,谁都别想进出。
一来是战国时期的将领都不讲武德,夜袭的事没少干,比如大名鼎鼎的火牛阵就是,齐将田单先诈降,然后半夜给一千多头牛的牛角绑上刀刃,牛尾巴倒油点火,牛受惊了就冲进敌军持角行凶,燕国大军直呼倒霉。
凭借这个神来一笔的火牛阵,田单大破燕军、杀死燕将骑劫(这名取得也应景)、并连克燕国七十余城!各国围观人士直呼卧槽,田单就这样踩着牛尾巴成了令人望其项背的名将。
如此盛名在外的一计自然也有人尝试过效仿,可惜成功的只有田单,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田单进行他的骚操作之前,没人想过可以这么干;二来就是古代人人均夜盲,就算牛尾巴点了火,那个微弱的火光也提供不了多少照明的作用,属于是摸索着对战。
况且牛本身就是重量级选手,光线昏暗时显得更威猛更狰狞了,对于还保留着巫文化的战国人民来说,简直像另一个维度的生物,能直接将人吓破胆。
本来被夜袭就令人惊惧,夜袭再加上火攻、还有庞然大物冲撞踩踏、视觉上还要遭受冲击,估计死去的人里不止被烧死被砍死被牛踩死,还有被吓死的。
不论原因如何,总之夜袭的战果斐然,从此各国作战时夜间巡营的人数都多了一倍,营门口的守卫也森严许多,不仅拦住进去的人,也拦住了出去的人。
这就是另外的原因了。
别看现代军队军纪严明,甭管是不是在打仗,都是令行禁止,一个团跟一个人似的,古代可不是,一来古代从军是彻彻底底的服役,受苦不说动不动还死人,平民打心底里抗拒从军。
二来先秦时代那叫一个民风彪悍,三步一游侠,五步一刺客,看你不爽抄刀就干,生性如此,就算编进军营里也一样,闹事的刺头层出不穷,个别有反骨的五百主还可能带着手下人给你来个哗变,然后就不用敌方打了,这一个军营能自己把自己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