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承鸿派来的探子还是被抓了起来,要送出去的信也被收缴,呈送到主帅大营。
顾舟打开信封,查看信的内容时,妙元就坐在一旁。
事关机密,送出营地外的东西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这是必经的流程。
妙元等顾舟把信看完。
顾舟道:“若要劝降,可遣使节去洪州求见,送一份朝廷文书。”
这自然是最符合惯例的做法。
可妙元不想。
她轻轻道:“皇兄尚且受制于人,如此大张旗鼓,恐怕适得其反。就当我只是向皇兄送了一封再平常不过的家书吧。”
顾舟颔首:“也可。”
营帐内,被押着跪在中央的探子瑟瑟发抖,听见琼华长公主和大将军之间你来我往交谈的这几句,脸色变得煞白。
原来琼华长公主早就倒戈,倾向谢氏了!
他心中震动,却不敢在面上表现出一丝一毫,直到一抹浅青色的裙摆出现在视线里,他听到琼华长公主开了口。
“你叫什么?”妙元问道。
探子一身冷汗:“回长公主话,小的陈忠。”
“陈忠。”妙元轻声念叨了一句,点点头,“你是继续把这封信送回去带给皇兄,还是投降,留在此地?”
陈忠一脸苦色,这封信送回去可想而知会面临他们的陛下怎样的怒火,他哪个都不想选。
但妙元只停顿片刻,就替他做出了选择:“你还是回去见皇兄吧。也替我告诉他,我始终念着他是我的好兄长,即使不做皇帝,他也永远是我哥哥。”
妙元神色有些怅然,转头对顾舟道:“放他走吧。”
顾舟抬了抬手。
那始终压制着陈忠的武卫便松开了手。陈忠呆愣片刻,左右看看,见果真都不控制着他了,连忙拿起面前的信封,往怀里一揣,连滚带爬地出了营帐。
——
劝降信送出去之后,朝廷军对李少季一方的攻势有所减缓。
许多人都在等着他们的反应,如果愿意投降,接下来就是谈判、协约,也就不用再打仗,不用再死人了。
妙元同样有些焦灼地在等待,她心神不宁,以至于都有些吃不下饭,反而是顾舟来安慰她。
——能投降最好,不投降的话,无非也就是继续打下去。
但如今的形势,李少季败势已现,投降还能保留一线生机,继续抵抗的话,兴许连命都保不住。
顾舟觉得姜承鸿与李少季选择投降的概率还大一些。
等到信送出去的第九日,距离妙元在信中说的十日之期只差一日时,南地终于传来了消息。
姜承鸿愿意投降!
消息一传过来,营地中的将士们都兴奋了起来。
就连妙元,也不由得松了口气。
她是真的不想再看到有士兵或百姓伤亡了。
可与伪帝送来的官方文书一起的,还有一封写给顾舟、妙元亲启的信。
信上提了一个要求:投降可以,但要朝廷军这方派琼华长公主为使节,亲自去两军交战处谈判,商讨投降事宜。
令一国长公主为使,这种事只在大衍立国之初,那位曾经以军功获封亲王的定国公主身上出现过。
后来的公主,即使是弄权乱政最厉害的,也只风光了几年,能插手重臣任免罢了。而近数十年这些只顾享乐的公主,更是连参与政事都做不到,更何况作为使节去代表朝廷谈判。
伪帝一方的这个要求,看起来荒唐,但又因定国公主这位可以称得上是开国元勋的先例在,细说起来,倒也不算是完全无理。
营帐之内,顾舟与妙元隔着案几对坐,上面摆放的正是姜承鸿亲笔写来的信。
妙元低头,喃喃道:“皇兄一定是生我的气了,所以要让我去与他见面,肯定是要问我为何会这么做……”
顾舟蹙眉:“姜妙元,你都知道你皇兄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怎么还把他想的这么简单?”
妙元抿住嘴唇:“不然要怎么想呢?”
顾舟没说话,他直接把信收了起来,放到一边的烛火上烧毁。
“你不能去。”顾舟道。
妙元:“可是皇兄……”
“事到如今,你还觉得你皇兄不会伤害你吗?”顾舟心中升起无尽的气恼,“其实你知道,你也会怀疑,但你只是不愿意往最坏的可能去想。”
妙元闭上了眼:“你的意思是,皇兄要我亲自去与他谈判,是为了杀我。”
顾舟道:“你手中握有遗诏,虽然我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他如此忌惮,必不会任由你握着这样一个大杀器,随时都能威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