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简直就是个独立清醒的女战士!
我坦然道:“你写的文章已经贴满泉城,没有人知道作者是你,但这篇文章该不该得第二,文人墨客,和后来人,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如果不是结局略跑题,我觉得你应该的第一。”
她展颜一笑,面颊上的伤口狰狞开裂,鲜血缓缓流淌,但她毫不知痛,兴奋道:“好吧,这个榜眼就该是我的!你说过前三甲都可以跟你去京城,那我也可以对不对?”
尽管我此刻只想给她擦拭伤口上药,但看着她充满期待的眼睛,只能坚定地点点头:“只要你愿意!”
“太好了,你真的太好了!”她大喜,扑上来抱住我,在我耳边小声道:“你不用担心我后悔,从黄学远纵容爱妾害死我弟,令我母亲伤心而亡,我就没有一天不想报复他!如果你没出现,我都准备加入清茶门……”
我倒吸一口冷气,“姑奶奶,你太狠了,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她哀怨道,“可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把他这个二品大员拉下马。”
那确实不太容易,连雍亲王都做不到……
“跟着你,既能活得自由自在,不必嫁给他选的纨绔,还能气死他,简直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事儿!”
我拍拍她的肩膀:“那我们以后,相互扶持,相互成全!”
“好!”她鼻音浓重地应了一声。
我携她一转身,后面一排哀怨的脸。
晓玲,靳驰,还有‘探花郎’,仿佛在说:负心汉,你真花心!
第114章
因为黄招娣身份特殊, 当晚,我谢绝了所有邀约,就在驿馆内为他们庆功。
说是庆功, 更像是书友会,席上只有我、晓玲和三甲选手。
第一名靳驰, 二十六岁, 原是士绅子弟,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只剩孤苦一人, 平日就在文化街写故事,卖话本, 生意不好的时候也去富绅家里打短工。
第二名黄招娣, 二十一岁, 是巡抚黄学远的嫡次女,虽然身份尊贵,但从小就不讨父亲喜欢, 三番五次拒婚,成了家里的老大难,曾经差点削发出家, 被黄学远打了个半死。
第三名江克秋, 年纪稍大, 虚岁有三十了, 从小就是孤儿,当过道士, 读过书, 做过厨子和马夫,亦曾挑着货担沿街叫卖, 在丧葬队里吹笙,还给寡妇当过干儿子,人生经历极其丰富。
在这三个人里,他的文笔最差,格局最小,全篇只谈风月,短短一万字,擦边一两千,但他太会把握节奏、调动情绪了,男女主人公前期的拉扯,让人看得抓心挠肝,后期的亲密让人面红耳赤,甚至尾椎骨都发麻。而且他非常巧妙地模糊了两个人的背景,把一个西洋故事,融入传统文化中,写出了纯正中国味儿——一下子把受众底限下探了很多。
要创刊,我不仅需要靳驰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和黄招娣这样深谙官场规则的二代,还需要一个能抓住底层老百姓精神需求的人才。无疑,他是这方面的翘楚。
但他在我们面前很不自信。
论相貌,粗鄙中带着点猥琐,和靳驰站在一起,就是个反面对照组。
论出身,无名无产,连姓甚名谁都是自己改了十八改的——尽管我表示不在意,他还是再三起誓要把克秋改成旺秋……
最重要的是,他不知道能为我做什么,担心自己抓不住这次机会。
我关上门,和他们说了说自己的设想:“我要办大清周报。”
他们对报纸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这一次,我详细描绘了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官媒。
“邸报的主要作用是让朝臣知道皇上的御旨、朝廷的动向,但不是皇上的耳目。官媒既要服务于朝廷,又要服务于百姓。它应该包含利国利民的政策,让百姓晓得皇上爱民之心、朝廷推政的意图,防止下面官员曲解中枢意图,篡政欺民,导致民愤民怨;应该树立好官好民形象,大力推广他们的事迹,让官民效仿;要反应民生疾苦,让上位者看到真实的社会现状,听到老百姓的心声;还要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从文娱方面引导社会价值观的进步……”
我用手指沾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一张报纸,按照现代官媒的模式,划分了不同板块,逐一介绍功能。
他们听得很认真,只是眼神有些迷茫。听完沉思良久才开始讨论,最后提出两点问题。
一是因为纸媒太贵,普及到中下层群众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朝廷不允许士大夫妄论朝政,更别提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