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眨了眨眼,颠来倒去与我捋了四遍,才终于搞清我的意图。
“嘿,我还当您真是个活菩萨,敢情儿是来淘金的!这要挖个宝回去,岂不给您赚得盆满钵满?”
淘金是真,赚钱却不是目的。
我要用读书人最擅长的手段,打当地官员一个响亮的耳光。
第107章
1715年9月14日 康熙五十四年 八月初四中雨
黑红也是红。
不管我身上有多少争议, 大清第一女官的头衔真的很好用!
经过三天铺垫,我在泉城的知名度快速打开,慕名拜访我的人络绎不绝。
一些不方便在公众场合现身的人, 尤其是未出阁的女子,都朝我下榻的驿馆递拜帖。
其中有些是天主教徒;有些是京中文臣女眷的姐妹——她们互通书信, 早就对我充满好奇;有些是本地末流官员——想巴结我攀附王公贝勒;有些是落第书生——屡试不第后对科举产生了憎恶, 希望另辟蹊径步入仕途。
这次,几乎没有商妇来结交我。一是本地文化使然,女性比别处更保守刻板, 极少走出后院;二是本地主攻农文,商业很落后, 并没有多少大企业。
拜帖太多, 如不仔细甄选, 根本见不过来。
晓玲帮着分类,按照身份和拜帖水平的高低,排出个先后顺序, 帮了我大忙。
她父亲曾是内阁侍讲学士,二哥年羹尧是进士出身,一家子文化水平都很高, 自己从小耳濡目染, 肚里很有文墨。
这时代的读书人好拽文, 说话文邹邹的, 我有时候听的云里雾里,但她只听三言两语就能知道对方水平。
我们一起见了这些人, 筛出了可以继续深交的人员名单, 还在深夜一起挑灯拟定了征文比赛的公告——我简述意思,她执笔。
这姑娘无论文采还是书法, 都令人拍案叫绝。
一方面,我觉得也只有如此才貌双绝的人才配得上宠冠六宫,另一方面,又难免替她惋惜。
若嫁给别人,是否可以避免接二连三的丧子之痛?
比赛定在初六,从今天起鹊华居挂牌歇业三天,为举办比赛做准备。
我把组织报名、正式比赛、评选颁奖全流程都交给掌柜了——他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如今连个童生也没考上,此次借近水楼台之便,帮他共同料理此事,为此朝驿馆里跑了好几次,在雍亲王和方铭他们面前露了个脸。
这天下了半天中雨,到下午才略略转小。
我惦记着正在追更的小说,揣上一封邀请函,打伞来到文化街。
出摊的不多,我追的作者也没来……好失落!
“姑娘!”
刚悻悻然转身,身后忽然有人叫。
回身一看,一个头戴斗笠,全身湿透的清瘦男子立在我身后一米开外,从怀里掏出一个油布小包,朝我递来,垂首道:“……这是今天写的。”
我一愣,连忙接过来,赶紧打开油布包,里面厚厚一沓宣纸,上面的字迹略有些潦草,但故事内容赫然是我正在追更的小说!
我既惊喜又感动:“今天不能出摊,你专门在这儿等我?”
他矜持了片刻才点头,语调不卑不亢:“姑娘每日都来,要是我不来,您岂不是白跑一趟。”
天呐,这是什么神仙作者!双向奔赴的作者和读者关系也太美好了吧!!
我把文稿郑重护在身前,“在雨中站着看有些不便,不如我们找个地方略坐,正好,还有个事情与你商量,你看可否?”
我的神仙作者自然不会拒绝我。
旁边就有个茶馆,我找了个雅间,请他入座,他却坚持要坐在大厅。
……是我疏忽了。教化之地,男女大防的观念深入骨髓,不宜共处一室。
依着他,我们返回大厅,在人最多的地方找了个桌子,往小马扎上一坐。
我招呼店小二拿了几条干布巾给他,又叫了壶热茶,然后才开始看最新更新。
之前我们隔着一张桌子,一个写书,一个读书,并没有什么交流。
他一直伏案,只留给我一个寸头——虽说留头不留发,奈何穷人没钱经常剃头。
即便我想吐槽某个角色或某段剧情,也不好意思打扰他,我甚至连他长什么样子都没看清。
这一次,虽然仍隔着桌子,但他身前没有纸笔,只能干巴巴捧着茶杯,时不时啜饮一口,整个人局促紧张。
为了缓和局面,我先同他讨论了下剧情。
说到小说,他自信起来,抬头看着我,认认真真地分析剧情人物。
他瘦的皮包骨,脸色苍白,眼神恹恹的,嘴周糊满茂盛的胡须,给人一种忧郁孤独的感觉,但他的笔锋和思想,又非常犀利深刻。